美國總統川普對亞洲國家祭出高額對等關稅威脅,希望迫使美國企業回歸美國。但由於美國的勞動成本居高不下,製造業若要重返美國,勢必得設法以機器替代人力,但這對某些產業來說實非易事。
耐吉曾大推自動化 試圖脫勾亞洲勞動市場
華爾街日報21報導,知名品牌耐吉(Nike)多年來試圖將部分產能自中國、印尼和越南移回北美,然而事實表明,要想擺脫擁有大量勞力、高彈性且成本低的代工體系著實困難重重。
早在2015年,耐吉就開始投入數百萬美元推動部分自動化。當時中國勞工成本上升,加上3D列印等新技術的突破,使業者看到了開發新的製鞋方式、減少人力成本的一線曙光。
耐吉找上曾為蘋果在德州打造複雜的Mac Pro工廠的美國代工巨頭偉創力(Flex)合作,雙方目標是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Guadalajara)建立一座高科技生產基地,力拚2023年前具備每年生產數千萬雙耐吉球鞋的產能。該廠雖仍需數千名工人,但人力需求大幅低於亞洲廠。若此計畫成功,有望成為美國製造業復甦的典範。
耐吉的競廠也嗅到了重塑生產模式的商機。在鞋業傳統製程上,工人會用手縫合布料並將鞋底黏合到鞋子上。2015年任職於知名運動品牌安德瑪(Under Armour)創新部門的執行副總裁哈利(Kevin Haley)對此不以為然,當時曾評論這種方式是「把福特Model T的生產線和中世紀的鞋匠工作台混在一起。」
哈利當時承諾,將以自動化技術在巴爾的摩製鞋,並將該計畫命名為「榮耀計畫」(Project Glory)。隨後愛迪達(Adidas)也跟進,希望透過高科技機器快速生產球鞋,並宣稱這將開啟「鞋履製造的新紀元」。
引進電子業製程機器 難克服鞋履設計精細需求
而耐吉與偉創力為了完成回歸美國大計,開始大量導入自動化設備,盡可能減少對人力的依賴。例如「拾取與放置」(pick and place)機器,這類設備原本用於在電路板上裝配元件,在此被改造為打造鞋面、編織布料、添加標誌、黏合鞋底等用途。
然而,耐吉與偉創力的大計很快就遇到瓶頸。原因在於機器難以應付鞋履製造所需的柔軟、具彈性、且經常伸縮變形的材料。鞋面布料會因溫度變化而膨脹收縮,且每一雙鞋底的形狀都不盡相同。若以人力應對可以因應這些變化,但機器卻難以做到。
在自動化製程碰壁後,隨著製鞋需求增加,工廠人員擴編到5000人,比原定人數多出約1倍,勞動成本甚至比越南廠還高。負責該計畫的弗萊徹(Fletcher)坦言,「如果你沒有把原料放好,鞋子就會出現明顯扭曲,導致無法通過品質檢測。」
除此之外,耐吉鞋款的多樣性同樣也是個難題。數十年來,美國消費品牌放手讓鞋履設計師構思出最酷炫的產品。並且與汽車或iPhone不同的是,鞋款經常在變化,但自動化生產則需要簡單明瞭的設計圖,以利機器重複作業。電子產品的製造,使用的是耐碰撞且標準化的材料,讓機器可以運行數百萬次相同步驟,但製鞋則不然。
「你必須在設計、材料和鞋款的複雜性上做出妥協。」曾負責該計劃的耐吉高層紐頓(Michael Newton)說道,「這與消費者的需求相違背,他們想要的是產品多樣性。」
有一回,偉創力團隊費時8個月才找出一種自動化製程,讓機器在鞋子上印上 耐吉的勾勾標誌,但在耐吉更新鞋款後,該方式就無法繼續使用。
紐頓表示,若是生產簡單的鞋子,比如機器編織的鞋面配合簡單的模壓鞋底,量產會容易得多。但耐吉無法限制設計款式,甚至會要求製造商生產耐吉團隊期望的新鞋款。
自動化計畫相繼喊卡 生產據點仍難脫亞入美
2017 年,偉創力的投資人開始對公司不斷上升的成本表示疑慮,有些人甚至質疑,為何一家專注於電子產品的公司會參與製鞋。2019年初,偉創力和耐吉宣布中止自動化合作案。
另一方面,安德瑪也不再提起「榮耀計畫」,愛迪達也因自動化製鞋遇到困難,將其工廠技術轉交給亞洲的供應商。最後,這三家鞋商最終仍無法離開原本的海外生產基地─越南、中國與印尼。如今,這三家公司有了新的難題需要解決,亦即川普發動的關稅戰。
中國、越南與印尼成為川普的關稅目標。目前川普雖然暫緩90天針對越南和印尼的46%和32%的對等關稅,但對中國關稅則上調至145%。面對關稅威脅,耐吉等品牌或許得重新考慮自動化製程的可能性,以及製鞋業回歸美國的其它途徑。
紐頓與弗萊徹仍認為這並非不可能,但過程絕對十分艱辛。「你得準備好大筆資金與耐心,因為這不可能短期實現」弗萊徹說,畢竟這段失敗的經歷「的確讓人學會謙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