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發明後,早期「文字模式」是黑底白字畫面,但圖形模式開始流行後,畫面多用白底黑字。不管哪種顯示模式,主要是影響「使用者習慣」視覺感受。
這概念沒啥了不起,麻煩地方在想把系統「整個調成白底黑字」,讓眼睛舒服點,請問……設定到底藏在哪裡?
更重要的是:Windows 11有設定處,但正確名稱是為「深色」模式。要是不知道正確的名稱,只想著「黑底白字、黑底白字」……不好意思,也找不到地方搞定。
Windoows 11「淺色」模式示範,俗稱白底黑字,系統預設顯示模式通常是這個。
Windows 11「深色」模式示範,俗稱黑底白字,要調成這個模式,得知道它藏在Windows設定的哪裡。
深色模式如何開啟
江湖一點訣:只要是「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等設定,Windows 11都稱為「個人化」。請在桌面按滑鼠右鍵,選「個人化」。
調整項目是「色彩」模式,請點選。
終於找到「重點」了,請捲動視窗,找到「選擇你的模式」,選擇「深色」模式。
選擇後視窗「會立刻黑白反轉」,顯示深色模式模樣。
輔色說明
深色模式應是完整視覺輔助系統,讓使用者「既不會對眼睛太刺激,又能清楚辨識畫面重點」。
可惜理論是理論,實際沒那麼簡單。基於「喜愛研究電腦操作細節」的個性,筆者看過網路文章,標題就是「其實Windows從沒把深色模式做完整」。
這讓筆者覺得很妙,深色模式明明存在Windows已久,功能卻一直不完整,所以打開深色模式後,有時顯示畫面「一片烏漆抹黑」,無法分清「到底哪個視窗在哪裡要幹嘛?」但筆者因有點年紀,故電子裝置和軟體幾乎是「有深色模式就改用深色模式」。
為何?因白底畫面對筆者「過度刺目」(閩南語)。就算深色模式設計還不夠完備,也照用不誤。
深色模式重點之一,就是「輔色」設計。筆者對輔色的理解就是:當顯示畫面「一片黑」,能和選項形成「反差」的「輔助顏色」。如果是團體戰,角色就是法師(離題了)。
設定畫面向下捲,找到「輔色」。可自選其一(通常會選和黑色差別大的顏色),也能讓系統「自動」幫你選,筆者就是選「自動」。
Windows通常會選擇「可茲分辨,但還是深色」的輔色(這裡選擇藍色)。
請要分清楚「深色模式」和「夜間光線」的差異
筆者覺得最麻煩的是:如果俗稱黑底白字的顯示模式應稱為「深色模式」,可千萬別把它跟「夜間光線」搞混了。
「夜間光線」在Windows,指的是「濾除螢幕畫面的藍光」,在硬體設定裡。
開啟「夜間光線」選項,Windows會硬體控制螢幕,讓藍光減少或濾除(?)總之,視覺上會覺得畫面變黃(據說是調低色溫)。但別以為截圖看得出來──不,螢幕截圖還會是正常顏色。這選項真能達成醫學目的(保護眼睛?),就留給讀者自行判斷。至少別把「夜間光線」和「深色模式」搞混。
最後總結,方便讀者記憶理解:
深色模式:和Windows顯示視窗元件「外觀」色系有關,用深色、暗色相關色系顯示畫面,屬「個人化」設定。
夜間光線:和顯示器濾除藍光的硬體功能有關,屬「系統」→「顯示器」的「硬體」設定。
結論「幾乎」適用常見作業系統:Windows、macOS、Android、iOS……甚至Linux。對,筆者還特別開 Ubuntu 設定確認。舉一反三,讀者是否覺得學會這概念十分超值和受用?
macOS黑底白字也是去找系統設定→「外觀」的「深色」模式。但macOS不叫「輔色」,叫「反白顏色」。
Linux 市占率不高,但版本很多,沒有兩千種也有三千種──是否太誇張了XDD 但 Ubuntu 鐵定公認最多人用。這是 Ubuntu 24.10 的「外觀」系統設定,用詞稍微不同:「暗色」,不過基本邏輯很類似,下方也有「輔色」可選(只是沒有文字顯示)。
至於會否覺得這些「深色模式」專業用語非常nerdy也太繁瑣,喔沒辦法,筆者也不想這樣,但想駕馭電腦,就是得多知道一點。
(首圖來源:微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