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一句耳熟能詳的話來說,獲利能力是企業的獨立主權標準。使用獨立主權(sovereign)這個詞非常正確,因為獲利的公司可以規劃自己的路線,公司的經理可以按照他們希望的方式來經營公司。但若公司不再賺錢時,其他人就會開始干預。獲利能力也是你身為經理可能受評判的標準。你是提升還是降低了公司的獲利能力?你是每天都在想辦法提高獲利能力,還是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並希望一切都會好起來?
另一句耳熟能詳的話,有許多人都說過,包括《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的作者彼得.勞倫斯(Laurence J. Peter)和棒球選手尤吉.貝拉(Yogi Berra):「如果我們不知道要去哪裡,最後可能會到別的地方。」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實現獲利能力,你就不太可能成功地辦到。
事實上,太多商界人士都不了解獲利的真正含義,更不用說是如何計算了。他們也不了解公司在任何特定時期的獲利,反映了一大堆估計和假設。財務藝術其實也可以被稱為賺錢的藝術──或是在某些情況下,使獲利看起來比實際更好的藝術。在本書的這一Part,我們將看到公司如何合法或違法地做到這一點。大多數的公司都很誠實公開,但總是有一些公司會取巧。
我們將重點介紹理解損益表的基礎知識,因為「獲利」就是損益表所顯示的內容,不多也不少。學習解讀這份文件,你就能夠了解和評估你公司的獲利能力。學會管理損益表上你可以影響的項目,你就會知道如何實現獲利能力;學習判斷獲利所涉及的藝術,肯定能提高你的財務智商,甚至可能實現你想要的成果。
有(一點點)會計
我們在前文中承諾,本書只會包括少量的會計程序。但是,我們將在本章中解釋一個會計概念,因為一旦你理解了這個概念,就能準確地掌握損益表是什麼,以及它想告訴你的是什麼。不過,首先我們想後退一步,確保你的腦海中沒有潛伏著重大的誤解。
你知道損益表應該顯示公司在特定時期(通常是一個月、一季或一年)的獲利。可想而知的是,損益表顯示了公司在這段期間吸收了多少現金、花費了多少以及剩下多少。那麼這個「剩餘」金額就是公司的獲利,對吧?
可惜,並不是。除了一些非常小的企業以這種方式進行會計核算(稱為現金基礎會計)之外,這種對損益表和獲利的理解其實是一種根本性的誤解。事實上,損益表衡量的東西與收入現金、支付現金和剩餘現金完全不同。它衡量營業額(或稱為營收)、成本(或稱為支出),以及獲利(或稱為收入)。
配合原則
配合原則是編製損益表的基本會計規則。這只是指出「將成本與其相關收入相配合,以確定某一段時間(通常為一個月、一季或一年)的獲利」。換句話說,會計師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弄清楚並正確記錄銷售所產生的所有成本。
任何損益表都以銷售開始。當一間企業向客戶交付產品或服務時,會計師會說它已經完成了銷售。客戶是否已經為產品或服務付款並不重要─企業可能會將相關期間的銷售金額計入其損益表的第一行,但可能錢根本還沒有進帳。當然,對於零售商和餐館等以現金為基礎的企業,營業額和現金流入幾乎相同,但是大多數企業必須等待30天或更久才能收取銷售費用,而飛機等大型產品的製造商可能需要等上好幾個月。(也就是說,管理像波音這樣的公司,手頭需有大量現金來支付薪資和營運成本,直到公司獲得工作的報酬。我們將在本書的Part 7介紹一個稱為營運資金〔working capital〕的概念,它可以幫助你評估這類公司。)
那麼,損益表上的「成本」項目呢?公司在損益表上列出的成本和費用,不一定是該期間實際支付的金額,而是公司為產生該期間記錄的銷售收入,所發生的成本與費用。會計師將此稱為「配合原則」──所有成本都應與該會計期間內的相關收入相匹配──這是理解如何計算獲利的關鍵。
配合原則就是你需要學習的一點點會計知識。例如:
• 如果墨水和碳粉供應商在6月時買了一卡車的墨水碳粉匣,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陸續銷售給客戶,則供應商不會在6月時記錄這些墨水碳粉匣的成本。相反地,公司會在銷售每一個墨水碳粉匣時才記錄一個的成本。原因是配合原則。
• 如果一間快遞公司在1月時採購了一輛貨車,並計畫在未來三年內使用,那麼貨車的成本不會完整顯示在1月的損益表中。貨車在這三年內進行折舊,貨車成本的36分之1會於每個月出現在損益表上,並顯示為費用(假設簡單的直線折舊法)。為什麼這麼做呢?也是因為配合原則。貨車是與36個月中持續執行的工作相關的眾多成本之一,這些工作會顯示在當月的損益表中。
• 配合原則甚至可用於稅收等專案。公司可能每季支付一次稅單,但每個月會計師都會在損益表中填寫一個反映當月獲利所應繳的稅款金額。
• 配合原則適用於提供服務或提供產品的公司。例如,一間顧問公司出售可計費時間,也就是每位顧問與客戶合作的時間。會計師仍然需要將與這些合作時間有關的所有費用(行銷成本、材料成本、研究成本等)與相關收入配合。
你可以看出,這些都和現金的進出無關。追蹤現金流入和流出是另一份財務文件的工作,也就是現金流量表(請參閱Part 4)。你也可以看到我們離簡單的客觀現實有多遠。會計師不能只是將現金流加總;他們必須決定哪些成本與銷售有關,也必須做出假設並提出估計值。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會在數字中引入偏差。
損益表的目的
原則上,損益表試圖衡量的是,在計算所有數字後,公司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否賺錢。會計師要盡最大努力,顯示公司在某段時間內產生的銷售額、進行這些銷售所產生的成本(包括在這段時間內經營業務的成本)以及剩餘的獲利(如果有的話)。
撇開可能的偏差不談,這對企業中幾乎每個經理來說都非常重要。業務經理需要知道自己和團隊創造了什麼樣的獲利,以便決定折扣、條款、目標客戶是誰等項目。行銷經理需要知道哪些產品最賺錢,以便在任何行銷活動中強調這些產品。人力資源經理應該了解產品的獲利能力,這樣他才知道在招募新人時,公司的策略重點可能放在哪些地方。
一段時間下來,一間經營良好的公司,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彼此之間會相互追蹤。獲利將轉化為現金。然而,正如我們在第3章中看到的那樣,即使一間公司在任何特定時間內賺錢,也並不表示會有現金來支付帳單。獲利始終是個估計值,而估計的值是不能花掉的。
知道了這一點後,接著我們就把重心轉向解讀損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