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亂中黃金與米的選擇
幼成長過程中,0至10歲就沈浸在長輩敘述的戰亂經歷的故事,或許這是影響我一生的「童話故事」,現在看來,這可能是長輩的戰爭創傷症候群的集體記憶的表現。在這些故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空軍的我外公在逃離上海時,在幾乎等重的黃金和米之間,選擇了白米,而不是黃金。
當年外公從上海的飛機飛往台灣,降落到嘉義水上機場,在降落前看到地上的大片稻田,就開始後悔,為什麼帶米,而不帶黃金。因為他認為台灣應該很窮,沒有什麼吃的,在他的經驗中,如果沒有吃的,就算有黃金也沒有用。而且來台灣應該只是暫時的,不必帶太多錢,還是米比較重要,或許還沒有吃完,就可以反攻大陸了。
顯然當年這位空軍通訊大隊長的消息不太靈光,做了錯誤的決定,台灣盛產稻米,不會缺糧,而原本以為「臨時轉進」,一過幾十年,回都回不去了。反而是他留下的黃金,給留在上海的親戚帶來了很大的麻煩,直至近50年後再遇到上海的大姨媽,她還提到當年這些黃金給她帶來的巨大影響。
我很慶幸,1960年出生,沒有真正經歷戰爭,只是經歷了幾次歷史、思想、文化、經濟、政治方面的幾次轉折,和長輩們生死交關,在炮火下命懸一線,長期處於動盪不安,朝不保夕的局面,我這點經歷不算什麼。
然而在川普二次就任美國總統後,掀起了全球經貿大戰,有些歐美人士認為,這已經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當然我看新聞,台灣還有一些人感到沾沾自喜,可以發一筆戰爭財,令我為他們感到莫名的幸運。
「戰爭」,不論是軍事衝突,或是經濟貿易關稅衝突,最大的恐懼,就是不確定性,川普充分發揮了人類的恐懼心理,像回到穴居時代,不知道黑暗的洞口外有什麼怪物,會不會一口吃掉我們。就像報導水門事件的Bob Woodward的《Fear: Trump in the White House》,川普擅於利用人的恐懼和談判來達成他的目的。
的確,川普的「天威不可測」在他上任的90天內,恐懼統制了美國,也擴散到全世界,近期我幾乎不看台灣的新聞,而專注在美國、歐洲的新聞、YouTuber對川普貿易戰(Trade Wars)的報導與評論(請注是Wars,s代表數場戰爭,所以現在才是開始),大多數人認為,對世界貿易與秩序的傷害是川普不顧後果的行動,巨大的不確定因素,使國際政治經濟陷入緊張,不僅僅是物價上漲、通膨,與可能的大蕭條,和地緣政治的軍事衝突的可能性遽增。
徐蘭香的自謀生路之道
或許這是生命中遭遇到的一場「另類戰爭」,這樣一般人無所適從,只能載沈載浮,又能如何呢?這使我想到兩位朋友,徐蘭香和謝景貴,他們都是相信有一天會發生不確定的天災人禍,所以要廣積糧,以因應災難降臨。
徐蘭香是桃園的客家人,1990年代在新竹、桃園反對高爾夫球場,曾經併肩作戰。後來失聯多年,直到2019年去蘭嶼,在台東機場因天氣無法起飛,所以聯絡到已移居台東都蘭的徐蘭香,第一次去她經營多年的「打碗花農場」,看她經營的農場和釀造醋的工坊。
客家人也是長期在戰亂中顛沛流離的族群,所以在上千年的基因中,就存在對於未來不確定的恐懼與準備。徐蘭香常說:「人類這樣胡搞瞎搞,自作孽不可活,遲早會有報應的。」近年她開始信仰基督教,相信她對末世說更有體悟。
徐蘭香把幼年記憶中的客家傳統食物生產、保存的技藝發揚光大,她在30年前身無分文,帶著兩名稚齡女兒流浪到都蘭,開始自力更生,落地生根,就靠的是農業與農產加工,以及堅毅不拔勤勞的精神與行動力;如今她有家園,還數公頃的土地。
她認為,在台灣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所以她堅持客家傳統精神,種水稻、蔬菜、果樹,養蚯蚓、取蚯蚓糞作為肥料,以布袋蓮作為抑草蓆,取代塑膠膜,充分展現客家勤樸儉約的農業文化,以現代流行的專業用語,就是「循環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這是累積了千百年的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
作物生長到收穫有一定的季節,保存季節性作物是一大課題,徐蘭香利用客家人傳統乾燥、醃漬技術,釀造醋,製作菜餔(蘿蔔乾),鹽菜,只要是自己生產的,或是可以取得的食材,都可以成為醃漬的原料。
徐蘭香遵古法釀造的醋非常有名,因為製作不易,價錢還不錯,成為小眾市場的好物,徐蘭香也不想擴大,成為工業化產品。「我不想加東加西,我都唸不出來的化學藥品。」
徐蘭香年輕時第一份工作是工廠的女工,她那時候就認為工廠中用的大量溶劑、化學藥品一定有問題,對健康危害,使她感到很不舒服,所以後來她會在鄉里站出來反農藥,到反高爾夫球場,到了台東,碰到美麗灣渡假村違法開發,她也參與抗爭。
台灣的問題其實是更嚴重,但大家並沒有危機感,因為台灣目前的糧食自給率不到30%,70%仰賴進口,政府的補助還鼓勵休耕,農民的糧價長期低迷,經常農民寧可領補助,而放棄耕作,如此的政策下,台灣的糧食自給律當然會越來越低。
再加上現在碰上了川普的關稅貿易大戰才剛開始,在內閣眾多部會中,不會有人冒大不諱犧牲護國神山,或是拿護國神山作為談判籌碼,犧牲農民,和全民食安的政策指日可待,這更會讓台灣糧食安全問題更加嚴峻。
可笑的是,在近年的輿論沒有人談這件事,每有共軍圍台演習、放話封鎖,就有一堆人跑出來談能源問題,試問,如果真的台灣被封鎖,還需要生產外銷嗎?台灣無法進口糧食,兵凶戰危之際,以台灣孤島形勢,怕的不是圍島攻擊的武裝軍事衝突,而是靜態封鎖的扼殺,不必費一兵,不發一彈,沒有吃的,就亂了。只要斷糧1個月,大概就自動投降了。如此重大國安問題,在立法院中只是輕輕談到要增加糧食自給率,但事實上卻大開進口糧食之門,完全沒有國安概念。
謝景貴則是在國際賑災工作中,體認到人類已經面臨到糧荒,他在1994-1998年北韓飢荒期間,想要買糧食援救災民,除了碰上北韓政府的信任問題,更大的問題是在國際上找不到剩餘的糧食來救助北韓,他深入了解後,發現全球糧食生產不穩定,再加上氣候變遷,人類人口持續增加,多重系統性的原因,造成全球糧食危機。
謝景貴經常身處國際災難的第一線,第一步就是要讓災民有糧食供應,特別是熱食,讓災民吃飽,才會有希望,才能進行救災、重建,或是撤離的工作。在這種災難現場,特別顯示「民以食為天」的現實。
十多年前,謝景貴就在花蓮吉安鄉買了一塊農地,親自轉業種田,打造他「方舟」的夢想房子,週圍有田,房子下面還有水池,再加上太陽能板供電,最近又安裝了備用電池,可以供應十天的用電。
試圖不靠外援獨立自己生存,甚至還能幫助附近社區,這是謝景貴的心願。他十年和週邊的鄰居成立「米田共享永續農業生產合作社」,看這名字就非常「循環、自給自足」,希望能夠形成一道新的農業產業鏈。他們絕不使用農藥、化肥,靠自己的田地生生不息,產量少,但是穩定,近年有些社員的產量不輸給鄰田的慣行生產,符合日本自然農法先驅福岡正信《一根稻子的革命》所描述的情境,不用肥料、農藥也能讓作物健康,發揮自然的生產力。
3年前謝景貴和他的伙伴發現台灣小農種碳專案,以黃金標準的的減碳與永續發展目標為認證標的,這正符合他們的宗旨,也可以透過認證、方法學結合更多的小農,進行長期的農業轉型,以拼產量,轉為拚永續,唯有透過國際認證,彰顯永續目標的量化績效,符合國際上自然碳匯額外的「生態服務給付(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ES)」,讓農民的農產品除了優良品質外,額外增加了生態服務的價值鏈,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台灣小農轉虧為盈。
不得不的減法工程
我們正處於一個人類未經的亂世,川普每天開個記者會,對美國、全球的經濟、貿易的影響不亞於觸發一顆核彈,因為沒有人,包括川普自己和他的幕僚們,沒有人知道下一分鐘會發生什麼變化。
因為過去70年以美國為首,主導並建立的國際自由貿易金融體系的自由民主世界價值,世界各國已經變成連體嬰,分享重要的器官、系統與功能,川普大刀濶斧改革,無異於用屠刀進行一場分割手術,也可能變成分屍手術,沒有人評估過其風險、效果,僅憑少數人以民選之名實踐競選諾言,個人認為這將是人類所未經歷之變局,福禍可期。
在這種世局下,小農能做什麼?小農是社會中最小的糧食供應生產單位,每天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但是小農應該是在所有行業中最有可能自給自足。然而大多數的小農必須依賴進口的肥料、農藥、除草劑、機器設備,和化石燃料能源,所以一般的小農必須盤點有哪些是依賴國外進口的,這些進口的有哪些是可以用其他的替代品,如何取得?
循環農業不是口號,而是未來農業的生存之道,因為農業就是地球碳、氮、氫、氧、硫、磷、鉀、鈣、鎂、矽…… 等元素的循環所構成,我們只要維持好循環的基本原則,就是永續的開始,同時也可以有「種碳」的減碳與永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