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面對419中華民國旗與台獨旗下的剿匪大遊行,國民黨與民眾黨號召群眾「426站出來」。被笑翻之後,將集會的主軸定為「反獨裁」。這實在是幽默又荒謬。
「獨裁」(dictatorship)是政治學教科書上的專有名詞,最早的概念是羅馬共和國在戰爭時期經元老院同意,將軍政大權集中於1位領袖身上6個月的短期措施。在凱薩和奧古斯都之後,才變成由1個人長期專政。其後,推翻英國王室的克倫威爾、法國的拿破崙、統一德國的俾斯麥等強人,也被稱為獨裁者。
不同於原始意義有立法者授權,當代意義的「獨裁」是指掌握權力的人不理會法律的拘束,不受憲法的制衡,更重要的是不對被統治者負責。到了20世紀以後,有兩種概念可以進一步將「獨裁」加以分類:(一)極權獨裁(totalitarianism),指的是法西斯政黨、納粹黨、列寧式政黨;(二)威權獨裁(authoritarianism),指的是非共的軍人獨裁、宗教獨裁、文官獨裁、王室獨裁。
國民黨逃來台灣後大規模改造,屬於列寧式政黨。兩蔣統治下,國民黨以黨治國、以黨領軍、以黨的意識形態辦教育。不僅各級政府機關由黨員領導,社會上的各個社團也都由黨員控制。黨的「細胞」滲透到每一間教室、宮廟、教堂。換言之,國民黨的統治不僅是「獨裁」,還是跟共產黨一樣的「極權獨裁」。
台灣民主化30餘年,國民黨的這些黨國獨裁大多沒有被轉型正義。無論是學術界或輿論界,仍然有許多人用黨國意識形態試圖壓抑不同聲音。在國民黨內,更是不能容忍異見。
獨裁的特質是摧毀各種憲政機關的約束。由傅崑萁與黃國昌領導的藍白國會多數,自從宣誓就職以來不斷毀憲亂政,剝奪司法院、監察院、行政院的憲法權限。這樣的傅隨組織不正就是獨裁者?
當年美國獨立革命,反抗的獨裁者不是英國國王,而是英國國會的專政。如今人民自發起來大罷免,反抗的也是盤踞在立法院的藍白傅隨組織。
反獨裁,很好。掃蕩違憲濫權的藍白傅隨組織吧!大罷免,大成功!
(作者是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