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獨家》國造潛艦後續艦第2、3艘 海軍與台船3月祕密簽約

信傳媒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天前 • 蕭介雲
軍與台海祕密完成後續艦第二和第三艘簽約。(圖片來源/台船)
軍與台海祕密完成後續艦第二和第三艘簽約。(圖片來源/台船)

國造潛艦原型艦海鯤號目前仍在測試階段,知情人士透露,海軍與台海已於3月28日祕密完成後續艦第2和第3艘簽約,台船先前初步完成後續艦設計調整。

海鯤號在全國人民期盼下進度不斷推進,惟目前性能成謎。海軍人士私下提及,現在最大的目標就是能夠下潛、上浮,和裝備正常運作。

海鯤號原本預計於4月下旬將啟動海測(SAT),立法院將今年20億元的預算凍結5成,且須在海鯤號通過海測後,經向立法院院會提出專案報告,同意後始得動支。

國防部對於海鯤號是否能準時於4月進行海測?以及後續艦簽約一事未做評論;軍方僅指出,在安全條件沒有達到一定的標準之前,不會貿然進行海試。

潛艦國造案在總統賴清德的指示下,自今年起編列總金額2840億8080萬元預算,預計在今年至2038年籌獲7艘後續艦,今年第一年的預算為20億元。

洛馬不接手系統整合,中科院主導性能恐衰退

專家表示,裝備要能正常運作,和發揮最大性能,後續關鍵就在於系統整合。

潛艦系統整合是重要關鍵。(圖片來源/台船)
潛艦系統整合是重要關鍵。(圖片來源/台船)

首艦海鯤號這一部分是由中科院負責,期間曾一度傳出,因為技術問題,我方原本有意轉向要請美方提供協助。

不過,潛艦圈人士稱,美方經評估後,主要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並未同意接手。

據透露,國外廠商僅負責技術協助整合,也就是確保裝備裝上去後,經過校正調整後,仍能「正常運作」。

因此,在繞了一圈後,系統整合仍維持由中科院負責,只是受到技術能量限制,內部評估,這會使得裝備的性能發揮有所打折。

國防專家研判,包括聲納等重要裝備,原本性能可達到100分的水準,很可能因為系統整合技術問題,會衰退到70分上下。

10月操雷作戰測評,傳後續艦設計再調整

台船目前全力準備海鯤號即將進行海測事宜,最重要的是最後的作戰測評,通過後才能符合作戰需求。

立委證實,由於海鯤號在10月要使用操雷進行作戰測評,但因與劍龍級潛艦不同,因此,海軍司令唐華要向美方租用操雷,如果10月完成測評,11月即可交艦給海軍。

至於後續艦的量產任務,是以「2+3+2」艘,分三批次進行建造。

據了解,經層峰下令盡速簽約後,海軍與台船已經完成第2和第3艘的簽約。

專家認為,後續艦趕在海鯤號完成海測與作戰測評前就超前部署簽約,應與美方「關切」有關。

超前部署不只簽約這一項,另有一說傳出,海鯤號因為有超重情形,特別是海鯤號目前主機數量較多,後續艦會再降為兩組。

同時,台船已經完成後續艦的精進設計,以及鋼板裁切備便。

海鯤號潛航排水量約為2500公噸,主要配備的武器系統為美製MK48 MOD6 AT長程重型魚雷。

後續量產型潛艦規畫增配改良型潛射UGM-84魚叉反艦飛彈等武器系統,魚雷攜帶量達18枚,火力超越劍龍級潛艦。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