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的變動,油價一直是個敏感且重要的指標。近期布蘭特原油和西德州中質原油(WTI)連續三週上漲,主要是由於對伊朗和委內瑞拉出口受限的擔憂所致。然而,主要投資銀行卻同步下調全年的油價預測,主因是對全球貿易關稅和地緣政治前景的不確定性。此矛盾反映了油價市場的受到多種因素複雜性。
經濟預測已難以僅依賴模型運算與歷史資料推演
當前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正是美國政府在貿易與外交領域上的鷹派姿態。美國政府延續強硬路線,對中國擬實施的「互惠關稅」措施。而美方對俄羅斯石油買家的潛在制裁、以及對伊朗若不重返核協議的「軍事打擊可能性」表態,都為市場注入更多地緣風險。然而,與此同時,OPEC+即將啟動增產機制,若各國未能就控產政策達成共識,進一步壓低油價走勢。
這些事件顯示一個重要趨勢,經濟預測已難以僅依賴模型運算與歷史資料推演,而需納入政治風險、外交政策及國際法規的動態評估。金融市場過往依賴效率市場假說來解釋波動,但當不確定性成為結構性存在時,分析者像是政策解讀者,需即時判讀國際談判、軍事演習等事件帶來的風險。能源市場的未來走勢已超越傳統供需分析,進入由外交與制裁主導的價格邏輯。
政治預期已成為油價「定錨」的新核心
整體而言,此波油價預測下調潮顯示出市場參與者對政策風向不可預測性的擔憂。貿易戰可能削弱全球需求並拖累經濟成長,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長期影響企業投資及消費者行為。全球多極競爭、制裁與報復交錯的脈絡下,油價不僅是能源價格,更成為國際遊戲的籌碼與象徵。這也正是所有投資者、企業及政策制定者重新審視其策略,以應對地緣政治風險對市場的深遠影響。
以原油市場為例,儘管全球需求仍然堅韌,美國經濟未見明顯衰退跡象,中國工業活動也在擴張,這些因素本應支撐原油需求。然而,投行對油價的下調並非基於這些傳統因素,而是反映出對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和政策不穩定的高度警覺,這意味著政治預期已成為油價「定錨」的新核心。
地緣政治正在放大其市場效應
這種轉變並非偶然,主要經濟決策者(如美國總統、中國國務院、歐洲央行和OPEC+)的行動越來越政治化,決策速度和邏輯難以預測。以美國為例,關稅政策或能源出口制裁常在社群媒體上突然出現,對市場的影響迅速且廣泛,遠超任何單一經濟數據的公布。
此外,地緣政治的「連動性」正在放大其市場效應。如:一國的制裁可能影響另一國的能源分銷,中東的軍事衝突影響歐洲天然氣價格,美中關係的變化牽動全球供應鏈。這種跨市場、跨區域的風險傳導效果,使傳統經濟模型在面對「不確定性衝擊」顯得無力。
筆者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下,可從三個思維轉換解讀經濟訊號:
從靜態數據轉向政策動態:不應只著眼於數據本身,而是要觀察數據背後的政策反應與預期。例如,通膨上升可能導致哪類型的貨幣政策回應?供應鏈中斷是否會引發新的貿易協議或禁運?
從單一國家視角轉向全球互動框架:不再能單靠美國非農就業報告或中國PMI就判斷市場趨勢,須考量經濟體之間的政策協調、衝突與報復性措施對全球資本流動的影響。
從數據線性推演轉向風險情境模擬:採取更多情境分析(Scenario Analysis)的工具與思維,設想若特定地緣風險升溫,對能源價格、通膨預期、央行行動與匯率的交叉影響。
當地緣政治成為市場預測的新主軸,經濟訊號的解讀須更靈活、動態。傳統經濟學的確仍是基礎,但其上層的決策判斷,須納入更細緻的政策敏感度與風險認知能力。具備跨領域視野,有助於在當前的複雜經濟環境中,更準確地解讀經濟訊號並做出合適決策。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