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辯論會》葉宗洸主打戰略電力備援 曾文生強調延役非「紙上談兵」
隨著8月23日核三延役全國性公投逼近,首場辯論會於昨(7)日登場,由正方代表-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對上反方代表-台電董事長曾文生。
正反雙方於首場電視辯論中正面交鋒。支持方強調核能對穩定電網與國安戰略的重要性,反對方則質疑程序尚未完備、重啟風險高,雙方從能源結構談到政策責任,提出多項交鋒觀點。以下為首場辯論重點整理。
正方》核能安全存量達2至3年,有助於能源國家安全
蔡宗洸主張,臺灣是資源匱乏的島國,能源98%依賴進口,且為獨立電網,因此維持國家能源安全極為重要。
他一一點出臺灣目前各項能源安全存量,燃煤發電的煤炭安全存量僅36天;政府列為發展重點的天然氣約7至11天;而核燃料安全存量則高達18至36個月。葉強調,在資源匱乏情況下,台灣應使用安全存量高的發電方式。
同時,葉宗洸也引用美國駐臺代表谷立言及國外智庫的建議,皆表示臺灣應繼續使用核電,並指出,連美國退休海軍情報官古德曼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也建議,臺灣應至少保留一座核電廠。
「更何況我們現在面對對岸的不友善,自己更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他表示,近期中國在軍演演習專案中,將把高雄永安第一天然氣接收站列為攻擊目標,顯然了解臺灣能源供給的弱點何在。
然而,核電廠反而在戰時不易成為攻擊目標,他以俄烏戰爭為例說明,因為若核電廠遭攻擊,將是雙方受害、玉石俱焚,所以才讓烏克蘭在火力電廠遭破壞時,仍保有70%電力(核電廠占比),保障其基本用電。
正方》反駁核三僅6%電力無用,葉:現在連中電也要南送
葉宗洸認為,核三廠即使只提供5%到6%的電力,但在海岸線被封鎖時,仍能滿足軍事指揮機構、政府行政單位和醫院等最基本的電力需求,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此外,他也強調核三的兩套機組約5%至6%的電力,其實對台灣發電至關重要,如今發電機組都已經上線供電,但少了核電之後,卻造成南電北送,甚至近日晚間7點過後已造成「中電南送」。
他表示,原本南電不僅自足還能夠往北送電,如今卻成需要依賴中部電力的程度。葉宗洸直指,高雄市長陳其邁曾說,中、北部人自己的電應該自己發,如今反過來南部需要用中部火力機組發電,難道就公平?顯見核三發電的功率佔比雖然小,但有其必要性。
反方》核三除役有壓力,但「中電南送」僅是短期作為
對於核三除役,曾文生承認,對台電來說,「平白無故地減掉6%,對臺電來講當然是有壓力的」,但他也強調,包含核電與燃煤等舊電廠的除役早已列入台電電力規劃,且基本上都在計畫當中。
曾文生強調,臺電機組並不是靜態地擺在那個地方,固定時間做固定運轉,實際上須經過排程來運轉;而每一部機組也都有它大修等排程。言下之意,即使規劃中有替代機組,實際運轉上仍有彈性與時間差的問題。
不過,曾強調,核三除役後,台灣的供電依舊充足。他指出臺灣全年備轉容量最低的狀況發生在2016年和2017年,當時核二、核三廠的四部機組都還在運轉,備轉容量低於6%的天數高達100天。
曾文生強調,近三年來,日尖峰備轉容量幾乎沒有低於6%,即使在夜尖峰,天數也小於10天。
對於「中電南送」,他解釋,其實「南電北送」其實已持續40年,核三除役後,台電於北部的大潭、通霄電廠新建共6部天然氣機組,導致北部在夜尖峰時段電力較為充裕,因此在光電減弱時,出現「中電南送」的短期狀況。
同時,他表示,隨著興達電廠新機組後續將陸續運轉,供電潮流將會達成平衡、新增電力即將要補上。曾文生感慨道,「南電北送」其實持續很長時間了,但台電如今有短暫期間需用其他地方支應電力,「這是什麼罪大惡極的事情?需要拿出來做這樣的批判。」
反方》延役不該淪為紙上談兵,需經繁複安檢程序
辯論會上,曾文生不斷強調,核能機組能不能夠研議或重啟,需經過科學流程來進行;同時,徵求人民意志的時機,也應在「有科學的完整檢測之後,把所有的檢測資料跟國人做說明,來邀請國人來做決定」,而非此時即做出決定。
主文提及:「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曾文生認為,關鍵點在於「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用文字寫下來容易,但實際需經繁複的程式。
曾文生進一步指出,核三若要延役,首先須針對裝置老化、延役年限、設備是否足堪重任,以及建廠初期未掌握的潛在風險進行科學與工程評估。
他強調,經過這些程序後,即使仍有極端狀況無法完全消除風險,也應透過公開透明的方式,完整說明給國人知曉。唯有在主管機關完成所有安全審查、台電提交的自我檢查報告通過後,再由全民展現意志,「這樣的程序才是負責任的做法。」
曾文生語重心長地說,安全是前提,且不能將核廢料負擔留給下一代。他指出,臺電正積極推動高階核廢料選址的立法工作,也展現負責任的態度。
「身為核子能反應器的操作者,臺電公司,我們也希望能夠給臺電有完整的時間跟空間作好相關工作」曾文生說。
正方》公投源自政府從未採具體行動,台電也是受害者
不過,針對曾文生認為應該等到政府做完安全評估才公投的想法,葉宗洸不致同可否並直言,此次公投的誕生,源自行政院對核能政策抱持消極態度,不主動進行核電延役評估,才迫使人民來推動此事。
葉宗洸指出,台電當前的困境並非自身造成,而是政府能源政策導致其無法發揮效能。他批評,行政院想以1,000億元撥補台電,但這筆錢依舊是來自全民納稅金,撥補不成還以調漲電價變相威脅,讓民眾在缺乏選擇權的情況下承擔高電價成本,是非常不合理的。
他直批,「明明有更便宜的發電選項卻不讓台電使用,卻要台電用高價發電方式,社會大眾難以接受。」
葉宗洸強調,行政部門總說有考慮核電問題,但從未見到具體作為,才會導致今天必須透過公投處理這個議題。他也質疑,若台電身為政策執行機構,卻站在辯論會反方代表的位置,未來若公投通過,台電又該如何反映政府的能源政策?這樣的角色定位令人感到高度矛盾。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