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豬、美牛產地標示要拿掉?消基會:別拿「萊肉」換關稅減免!如何能「間接辨識」保護吃的權利?
柳秀穎
圖片 Shutterstock 提供
在台美暫時性關稅協議初步敲定20%稅率後,總統賴清德召開記者會重申談判團隊將堅守「保障國家利益、產業利益、糧食安全,以及國人健康」四大原則。 隨著談判內容逐漸明朗,包含美豬、美牛進口限制、萊劑容許標準、產地標示制度等敏感議題相繼浮上檯面,民間團體高度關注談判是否會傷害消費者權益。
擬放寬萊劑標準 疑似開放美牛內臟、豬腎進口
根據業界消息指出,台灣可能在談判中放寬萊克多巴胺(瘦肉精)在豬腎的殘留容許標準,從目前的 0.04ppm 放寬至與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一致的 0.09ppm,同時也傳出有意開放過去管制的美牛內臟與絞肉進口。這樣的走向,讓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憂慮再起。
雖然美方主張其肉品皆符合Codex標準,但該標準本身即存在高度爭議。2012年,Codex以69票對67票通過萊克多巴胺殘留容許量(MRL),當時就遭多國質疑是政治妥協,而非建立在科學共識之上。
消基會重申,食品安全不能僅以『合格與否』論斷,而應基於預防原則與風險管理為管理重點。根據醫學研究指出,萊克多巴胺作為瘦肉精,可能導致心跳加快、心律不整、心肌缺血等副作用,歐盟、俄羅斯、中國等國目前仍全面禁止其在飼料中使用。
美方批產地標示是貿易障礙 資訊透明恐被犧牲
除了進口條件,產地標示制度也成美方關切焦點。美國2024年公布的《貿易障礙報告》中,再度點名台灣對美豬的標示要求,質疑其構成「技術性貿易障礙」(TBT)。據了解,若我方取消產地標示,美豬、美牛將可在未標示情況下流通於市場。
對此,消基會強調,清楚標示是保障民眾知情與選擇的基本權利。他們在2024年6至7月間調查發現,市面上仍有 6.5%(39件)商品未依規定標示豬肉產地,顯示現行制度本身仍有改善空間。
消基會:不反對談判,但不能拿消費者當代價
消基會並未全面否定與美方的貿易談判,但也明確劃出底線。
消基會表示,不反對與美方進行貿易談判,但堅決反對以犧牲消費者權益作為談判代價。
消基會援引美國前總統甘迺迪1962年所提出的消費者四大基本權利:「安全的權利、被告知的權利、選擇的權利,以及表達意見的權利」,呼籲我國政府談判團隊勇於主張台灣的立場,堅持食品必須明確標示產地。
提出「間接辨識策略」,打造資訊防火線
針對產地標示制度可能被撤除的風險,消基會進一步提出「創新間接辨識策略」,作為資訊透明的備案機制。當市場上僅剩美豬、美牛未標示產地時,消費者便能透過反向排除,判斷其來源,進而規避風險。
消基會具體提出三項建議:
1、強化非美國肉品標示稽查:加強查核與公告,確保來自他國肉品皆有清楚標示。
2、開發肉品追溯查詢平台:建立網站或App,讓消費者能掃碼查詢來源國、進口商與配送通路。
3、修法將未標示視為高風險品:對未標示者提高邊境檢驗比例,並限制流通。
更多今周刊文章
電話講沒幾句就掛斷、開刀不來探望…從小盡心呵護,為何孩子長大後越來越冷漠?和成年子女相處最重要的事
150萬存高股息ETF,帳上虧10%、配息也縮水,該出清改買0050?高股息vs市值型小資族怎麼選?一篇看懂差異
顯示全部
留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