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影片

分析張學友 鄭秀文都曾有耳水不平衡的原因! 飲咖啡或茶加重耳水不平衡?10年後嚴重聽力受損存活率不到50%?台灣耳鼻喉專科醫生郭威廷 拆解耳水不平衡7大成因及3大食物改善耳嗚 暈眩 |【專醫解說】

673 觀看次數

【專醫解說】
過去不少藝人例如張學友、鄭秀文等等,都有耳水不平衡的問題,情況看起來有點普遍,今集我們請來了台灣耳鼻喉專科郭威廷醫生解答!
主持:Yanzi @Siuyanzi @siuyanzi
嘉賓:耳鼻喉專科醫生 郭威廷
章節:
00:00 拆解張學友、鄭秀文耳水不平衡問題
00:22 什麼是耳水不平衡?
00:39 耳水不平衡的成因
01:01 茶或咖啡加重耳水不平衡?
01:25 耳水不平衡會引致耳鳴?
02:29 聽力退化= 大腦退化?
03:12 護耳食物推薦
首先,大家先要了解甚麼是耳水不平衡?
耳水是內耳的淋巴系統,一旦內耳淋巴系統循環出了差錯,就會出現天旋地轉式的眩暈,伴隨著耳鳴跟聽力的減弱,這樣的狀況是耳水不平衡
當中的成因?
耳水不平衡常常是因為耳石的移位,耳朵的發炎跟後天的因素所造成,而中醫的講法包含脾虛、腎虛,還有肝火過旺、風邪等,也會造成耳水不平衡
另外像是腫瘤或是一般的感冒,也有可能會造成耳水的失調,這些許多的原因都不是唯一的主因
西醫 | 中醫
耳石移位 | 脾虛、腎虛
耳朵發炎 | 肝火過旺
後天因素 | 風邪
腫瘤、感冒 |
飲咖啡、茶加重耳水不平衡?
對!因為如果接觸高鈉的食品或是高咖啡因的飲料,像是濃茶或濃的咖啡 還有巧克力,這些可能造成內耳淋巴的壓力上升,內耳淋巴的水若聚積的話,當壓迫內耳的感覺神經 造成耳水不平衡
耳水不平衡導致耳鳴?
耳鳴是耳水不平衡造成非常大的副作用,它會從剛開始的悶塞、耳障,出現低頻的聲音 慢慢變成高頻,從初期、中期跟後期它有不同的變化,初期除了耳鳴的聲音之外,可能還有耳悶、眩暈,然後覺得聽力開始慢慢減退,它發作的時間大約二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不等….
聽力退化恐致大腦退化?
力受損與認知障礙風險關聯
聽力損失 | 認知障礙症風險
輕度(26 至 40 分貝) | 1 倍
中度(41 至 55 分貝) | 3 倍
重度(56 分貝以上) | 5倍
*憂鬱症、跌倒風險上升
10年以上存活率<50% !!!!!
護耳食物推薦?
想知更多記得睇完整影片啦!
----------------------------------------
👇 更多影片清單 👇
【專醫解說】https://bit.ly/3xyKPYv
【專學醫啲】https://bit.ly/4cve7pJ
【專煮健康】https://bit.ly/3xxA8p4
【專講趣聞】https://bit.ly/4cxYRs7
【專聽入眠】https://bit.ly/3RIq03M
【1分鐘藥材】https://bit.ly/3REm8AC
----------------------------------------
👇如果喜歡我們的影片,記得讚好、分享及訂閱健康專家YouTube頻道,支持我們製作更多優質影片!👇
→健康專家 Youtube: https://bit.ly/4b68zRz
→健康專家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experthk
→健康專家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healthexperthk/
------------------------------------------------------------------------------------------------------------------------------------
#張學友 #鄭秀文 #耳水不平衡 #健康 #health #健康專家 #healthexperts #healthexpert #專醫解說 #healthy #中醫 #中醫藥 #chinesemedicine #保健 #健康小貼士 #健康生活 #耳コピ #聽力 #聽力練習 #耳鼻喉科 #耳嗚 #暈眩 #耳鳴り #耳水 #淋巴系統 #眩暈 #聽力 #聽力練習 #弱聽 #耳淋巴 #脾虛 #腎虛 #耳水不平衡原因 #耳水不平衡解決方法 #咖啡 #茶 #耳水不平衡禁忌 #耳悶 #永久性聽損 #聽力受損 #認知障礙 #護耳食物 #護耳食物推介 #護耳食物推薦 #台灣醫師 #郭威廷
免責聲明:本影片內提供的資料包括健康資訊僅擬作為一般教育用途及參考之用。如果有任何醫療問題,你應向自己的醫生或醫療人員查詢。
Disclaimer: The health information provided here is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and reference only. Please consult with your doctor or other health professional to make sure this information is right for you.The English subtit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which may not be a standardized medical term.

健康專家

更新於 01月21日13:41 • 發布於 01月21日13:21
自動播放下一則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