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處女膜正名為「陰道前膜」,衛福部將討論修復術存廢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08月15日08:40 • 發布於 08月15日10:36 • 周佩怡
處女膜正名為「陰道前膜」,衛福部將討論修復術存廢

你有處女情結嗎?為洗刷女性生理器官的污名標籤,斷開女性價值與處女的連結,台灣女人連線與立委林淑芬今(15)日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處女膜已正名為「陰道前膜」,惡露則為「產後排出物」,並呼籲政府、醫界禁止毫無醫學必要性的處女膜修復術。對此衛服部回應,將再與相關團體討論術式存廢。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指出,醫學名詞命名應以解剖功能、功能或組成為依據,但處女膜和惡露兩詞皆背離此原則,象徵女性身體長期受到文化與道德偏見的壓力箝制,影響女性對自身身體經驗的理解與詮釋,造成實質的身心傷害。

隨著證明運動推進,衛福部 2023 年正式函文醫學團體,應禁止使用帶有性別歧視意涵的「處女膜」與「惡露」。林淑芬表示,當前雖仍有許多宗教、習俗禁忌奠基於女性生理現象,但正名仍是反歧視的一大步,肯定衛福部、教育部從善如流,修訂醫療指引、健保 5 項給付項目名稱、國語辭典等相關詞條。

處女膜修復術無醫療必要,婦團籲予以禁止

然而,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陳書芳指出,坊間業者利用「宛如處女」、「完璧歸趙」等錯誤觀念操弄女性焦慮、羞恥、恐懼,將沒有醫學必要性、猶如性別暴力般的處女膜修復術,包裝成醫療行為,已違反醫療倫理,應予禁止。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處女膜僅是解剖學構造,多用於保護嬰幼兒免受細菌侵襲;除性行為外,也可能因內診、使用棉條、運動等破損。例如曾有名女性陰道前膜閉鎖不全,月經雖正常排出,但婚後難發生性行為,最後意外因丈夫體外排出的精蟲受孕,直至生產才切開陰道前膜。

陳書芳以他國經驗為例,英國認為該術強調女性價值與性經驗的關係,已於 2022 年禁止;瑞典正研議依性別暴力等理由,將該術納為刑事犯罪;世界衛生組織亦曾指該術對女性身體的傷害如同非洲割禮。黃淑英補充,法國曾顧慮到穆斯林女性移民恐因陰道前膜存在與否遭榮譽處決,但最終考量若繼續存在將加深錯誤印象,而予以禁止。

黃淑英表示,近年台灣處女觀念鬆動,且宗教壓力不若國外,有機會比照禁止修復術,尤其 2015 年荷蘭研究顯示,17 名暫時性陰道前膜修復術受術者,有 13 人性行為時沒有落紅;11 名陰道前膜修復術受術者中,有一半沒有落紅。兩項數據皆代表修復術無法保證落紅。

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回應,衛福部對正名的態度與婦團、醫學會一致,但術式存廢會再跟相關利害團體討論,基本上手術都會有風險,若無必要性就不需開刀,故也呼籲民眾施術前,先思考想要與必要的差別。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

精神鑑定醫師遭輿論抨擊! 陳時中:考慮設「專責小組」避免一人扛壓力

Heho 健康(台灣)

高齡生子、代理孕母、捐卵議題!台灣生殖醫學未解之結 李茂盛戮力突破困境

Heho 健康(台灣)

晚婚不生易罹婦癌?婦癌名醫王鵬惠破除迷思 陪伴病人走過抗癌路

Heho 健康(台灣)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