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耗時猜病原!mNGS 縮短檢驗時間 台大王振泰、北榮馮嘉毅:望加速審查救命
當病人被送進加護病房,敗血症或嚴重感染的每一小時都攸關生死。過去等待病原培養至少要 3~5 天,在未明確找到病原前,醫師往往必須先以經驗性抗生素搶時間治療;但現在「總基因體次世代定序(mNGS)」讓臨床診斷更精準、更即時,可在 1~2 天內找出病原,成為搶救重症感染的重要工具。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 王振泰醫師與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科主任 馮嘉毅醫師 指出,mNGS 已在臨床上展現價值,但制度仍需加快腳步,「技術成熟了,審查也該跟上。」
從「猜病原」到「一次看全景」:臨床診斷的大轉變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科主任馮嘉毅醫師形容,mNGS 就像一次把所有「嫌疑名單」都列出來。「過去我們必須先推測病原,再針對幾種可能性做檢驗;但臨床可能的致病來源極多,不可能每樣都做檢測。mNGS 不用預設立場,直接比對資料庫,就能在短時間內確認真正的致病原,除了正確治療,也減少抗生素過度使用的抗藥性與副作用問題。」
他也舉例,這種基因定序概念與癌症診斷的個人化治療相似:「腫瘤 NGS 幫我們精準挑對藥;感染的 mNGS 則幫我們精準挑對抗生素。核心精神都是用基因資料讓治療更快、更準。」
黃金 48 小時:每小時都可能改變結果
「敗血症的時間單位是小時,不是天。」馮嘉毅強調,提早一小時用對抗生素,結果就可能不同;mNGS 常能把等待 3~4 天的培養縮短到 1~2 天,「很多時候還能找到原本沒想到的病原。」
臺大醫院感染科主任王振泰醫師補充,傳統培養不僅耗時,敏感度也有限:「血液培養的陽性率只有五到六成,並非每種細菌或病毒都培養得出來。」mNGS 則能同時偵測細菌、病毒、黴菌與寄生蟲,大幅提升診斷率,也能避免誤用或過度使用抗生素。
臨床實例:重症感染因「快一步」而轉機
馮嘉毅分享,一名 80 多歲、長期使用免疫抑制藥物的患者,因嚴重肺炎插管進入加護病房,初期同時使用 4~5 種抗感染藥物。「後來送檢 mNGS,隔天就發現是巨細胞病毒合併肺囊蟲感染,立即精準調整用藥後,病人狀況好轉,不須再依賴呼吸器。」
王振泰也提到,台大有位腦膜炎患者,傳統檢查找不到病因,經 mNGS 才發現是廣東住血線蟲感染。「若再延遲幾天,病人可能就無法康復。感染症不同於癌症,時間與準確度決定病人的命運。」
合理使用:專家把關,發揮最大效益
mNGS 檢測成本高、報告也需專業判讀。王振泰表示,台大醫院採用「感染科專家審核機制」,由醫師評估適應症後才送檢,「在這樣的制度下,mNGS 改變診斷或治療方向的比例約有六至七成。」
他補充,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已制定 mNGS 使用準則,明確規範適用情況與流程,「讓技術被適當使用、有效發揮。」
等待審核流程長至一年 醫盼建立互信溝通管道
mNGS 的相關檢驗產品與技術流程,其實早已取得 TFDA(食藥署) 認證。真正影響臨床應用的關鍵,在於醫院若要正式將這項檢測納入醫療服務,仍需依《特管辦法》向 醫事司 申請施行計畫、通過審查後才能執行。
王振泰指出,制度本意是為了安全把關,「但最困難的是沒有明確的時程。」「我們不怕要求多,只希望能有時間軸。例如送件後兩週給初審回覆、補件後兩週再審,讓臨床端能安心規劃。現在有醫院等了一年都沒消息,真的太久了。」
他坦言,審查單位若有疑慮,其實可以與專業學會直接對話,「學會能提供更完整的臨床資料與專家觀點,比起紙上往返更有效率。」他感慨地說:「這項技術對臨床醫師而言,真的是大旱望雲霓。希望主管機關能理解第一線的急迫感,讓制度與技術同步前進。」
馮嘉毅也表示,這項技術在臨床上已使用一、兩年,成效明確,「希望主管機關、醫界與廠商能在品質與效率之間取得平衡,讓病人不要因行政程序錯失治療時機。」
未來展望:從找病原到監測抗藥性
馮嘉毅指出,目前的 mNGS 雖能迅速找出病原,但在「抗藥性監測」仍有限,「若未來能將與抗藥性相關的基因納入分析,就能同時知道病原是誰、以及它對哪些藥物有抗性,這會讓治療更精準。」
王振泰也認為,這樣的技術發展將有助臨床更快選擇正確抗生素,減少不必要的後線用藥與抗藥壓力,「當這些資訊能更快回饋臨床,感染控制的整體效率也會提升。」
兩位主任也都提到,感染症與腫瘤的基因定序檢測性質截然不同。馮嘉毅表示:「癌症治療可以規畫,但感染症是分秒必爭;時間就是病人的生命。」王振泰也強調:「感染症若能及時診斷並給予正確治療,病人往往能完全康復;但腫瘤即使診斷確立,治療仍需長期觀察,急迫性與決策節奏完全不同。」
信任與效率並行,讓技術真正回到病人
王振泰語重心長,「行醫三十多年,我覺得最退步的是信任。」病人與醫師、主管機關與臨床之間都需要更多互信。「臨床醫師不是想省步驟,而是希望把時間花在病人身上。希望制度能聽見第一線的聲音,讓技術真正落地。」
文/楊依嘉 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