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缸經|滙控花千億買恒生做PR工作你信?傻的嗎?
滙控昨日公佈斥資1,061億港元,私有化恒生,成為全城熱話。當然大家少不免揣測原因,坊間不少KOL,媒體更直接將恒生壞帳問題扯上關係,真的沒有最好笑,只有更好笑。
全世界都知道,恒生面對嚴重壞帳問題,截至今年6月底,不良貸款率6.69%,期末,總減值貸款為550億元,當中已作信貸減值的香港商業房地產貸款達到250.12億元。但滙控行政總裁艾橋智說明,恒生CET1 比率約21%、貸存比率60%,有能力自行應付挑戰。當然恒生可能元氣大傷,但絕對死不了。
而且,為了數百億元不良貸款,花1,000億元買恒生股權,就是本末倒置。這個操作好處在哪?既沒有解決壞帳,根據那些KOL邏輯,這樣也會讓壞帳問題成為潰爛傷口,令滙控持續受影響,如此一來,滙控大可不必用30% premium去做私有化。如果擔心恒生面對信心問題,滙控講一句「我包底」就夠,做注資怎說也比私有化簡單,沒必要花更多額外成本做私有化,當中更牽涉lobbying成本,監管審批風險等。
有些KOL更好笑,說為了減少披露壞帳,因此私有化恒生。但當上市公司私有化子公司,帳目將會併表,即是壞帳還要披露,只是用滙控的名義登場。但你撫心自問,會不會為了將子公司登記到自己名下花1,000億元?有些人又說銀行不能忽視社會對其觀感,言下之意滙控花千億做PR工作?會否太好笑?
而且,滙控每次虧損,都會在香港裁員,有這種傳統美德,滙控會如此負責任承擔子公司壞帳?說出來你都會笑吧?而且根據花旗所說,2024年恒生都只貢獻滙控4%盈利,意味哪怕恒生明天倒閉,對滙控帳面利潤影響輕微。
到底有甚麼原因,驅使滙控花1,000億元做這個投資,需知道截至10月9日,1年Hibor為3.37厘,只要將這筆錢借出去,一年後賺33.7億元回報,簡單測算,不計複利,5年總回報約170億港元,即是滙控在投資一個高於3.37厘潛在回報的東西,觀乎恒生旗下的資產,有甚麼最獨特的東西,想到的是盈富基金。而且根據2025年中期業績,香港上海滙豐銀行貢獻整個集團近60%毛利,滙控親中亦是人所共知,今次會否買恒生回來,之後再重新包裝高價出售予中資?另一方面,按恒生上半年近70億元純利,全年約140億元,回報率約13%。總括來說,滙控買恒生,進可再放賣退可營運賺錢。
但如果你聽KOL危言聳聽,以為恒生真的要死,滙控做傻仔,抱歉,幫不了你。
金缸經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