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海牙】被佔領的美術館

明報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天前 •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1944年,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在納粹佔領期間再次閉門,牆上只有空畫框。(網上圖片)
Farmers in a Storm來自希特勒的私人收藏,由Hans Schmitz-Wiedenbrück繪畫。(作者提供)

【明報專訊】1940年5月荷蘭被德軍大幅空襲進攻,重創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後旋即展開納粹佔領的歲月。今年是荷蘭解放80周年,早前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舉辦展覽講述該館被佔領的歷史,內裏更有一些當年用以宣傳納粹政權的展品。站在希特勒的私人收藏前,我感到時間靜止,時代卻一直打轉。

早在1938年,納粹德國一步步擴張之際,皇家美術館便意識到危機。他們深知,納粹極權之下,被俘虜的國寶隨時毁於一旦。他們開始按館藏的稀有程度分類,在作品背面以紅、白、藍的三角形記號標示,而紅色為最珍貴級別。若敵人打到來,隨時便要送走作品。為作最佳準備,他們更在館下建造秘密倉庫。「這場令人痛苦的戰爭意味着國家的藝術將不能被看見。」(It is sad that war should mean the country's Art cannot be seen.)至1940年春天,館長Wilhelm Martin在剛剛建好的地庫寫上這句說話。大部分館藏被「封印」於此。

1940年荷蘭投降後,由於德方認為荷蘭同為德語體系發展而來的文化,因而沒有像對波蘭般摧殘及嚴管。然而,德方亦在荷實施殘害猶太人的政策,並逼召荷人參與戰爭和生產事業。同時,皇家美術館爭取逐步開放,舉辦展覽或音樂表演,希望穩住其向公眾提供文化活動的定位,以免德軍把那裏改作軍事用途。後來,即使Wilhelm Martin多番周旋,館方亦只可應德方要求,舉行宣揚納粹思想的「洗腦」展覽。

「腦」要怎樣「洗」呢?1942年,皇家美術館舉行第二個納粹宣傳展覽Amber: Gold from the Sea,展出琥珀首飾及文物。看着手鏈的精美鑲嵌,你可能不禁讚美,但背後思想卻令人咋舌。納粹推崇血統神話,認為他們是日耳曼純種雅利安人的繼承者,而相傳琥珀對古日耳曼人來說相當重要。因此,琥珀被用以加強「優越」的象徵,並掩飾侵略行為。至1942年,館方更要展出200多件納粹認可藝術家創作的畫作、雕塑,包括一幅來自希特勒私人收藏的油畫Farmers in a Storm(1938),由Hans Schmitz-Wiedenbrück繪畫。這幅畫帶出農夫守護土地的英雄角度,放大勞動人民守護家園、經濟命脈的敘事,用以配合德國野心的主旋律。

看着這些作品和工藝,心中百思湧至。「藝術」可以是工具,亦可以是你連接世界的真誠窗口。無論哪一個定義,它也包含人各種選擇和意志。在展覽中,最令人深刻的一張相片是美術館由1944年1月起再次關閉的模樣。相片中,牆上掛起一個個畫框,但畫卻被收起了,空無一畫。當時無人知道美術館何時會重開,城市何時會自由。空框之內,缺席的東西讓我們看見什麼?那些不能被顯露的,或是某段不願承認的故事。如果還有什麼,可能就是一些隨時將被吹散的期許。

文:小東(藝文賞析及評論工作者、Shychat Art發起人、策展人。IG@siutungcreates)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查看原始文章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