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人際交流】孩子害羞怕生 交流不敢直視別人?專家教3個肢體技巧 練出自信姿態與人際魅力

MamiDaily

更新於 10月17日11:00 • 發布於 10月17日07:00 • PressLogic - Mami親子日常

在現代社會,許多孩子雖然能熟練操作平板和手機,卻在真實人際互動中顯得格外拘謹。家長常會擔心:「我的孩子是不是太害羞?」「為什麼他總不敢看著別人說話?」其實,社交能力並非天生,而是可以透過練習培養出來的。肢體語言專家 Vanessa Van Edwards 分享了3個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學會自信地表達自己,並在互動中更自然地與人建立連結。

許多孩子雖然能熟練操作平板和手機,卻在真實人際互動中顯得格外拘謹

Photo from MamiDaily

一、幻想「披上斗篷」

Van Edwards 建議家長讓孩子在走進房間前,先想像自己「披著一件超級英雄的斗篷」——肩膀打開、抬頭挺胸、不駝背。這個小小的想像練習,能幫助孩子在潛意識中調整姿態、建立自信。

研究顯示,採取開放、挺直的姿勢能改善情緒並提升自尊;相反地,長期駝背或縮頭縮頸的姿勢,會讓人更容易懷疑自己。Van Edwards 認為,這項「斗篷技巧」其實是一種心理捷徑,讓孩子透過身體動作感受到力量與安全感。當孩子能夠挺直身體走進教室或新環境時,那份自信會自然地流露出來。

想像自己「披著一件超級英雄的斗篷」——肩膀打開、抬頭挺胸、不駝背

Photo from MamiDaily

二、「握手」建立連結的力量

在數位化的時代,孩子能與許多人線上互動,卻越來越少有面對面的接觸。Van Edwards 因此特別強調握手的重要性。她教孩子在握手時拇指朝上,用力像握住棒球一樣。這個小動作,不只是禮貌,更是一種傳遞信任的方式。

根據伊利諾大學的研究,握手能提升人際互動的正面印象,並刺激大腦釋放「催產素」——也就是能讓人感到親近、信任的「連結荷爾蒙」。對孩子來說,這樣的身體互動能幫助他們在社交中感到更自然、更放鬆。

不過,Van Edwards 也提醒,若孩子對觸覺敏感或有自閉特質,握手可能會讓他感到不舒服。這時可以改成揮手、碰拳,或用言語問候,效果同樣好。重點在於建立人際互動的意願,而非形式。

這樣的身體互動能幫助他們在社交中感到更自然、更放鬆

Photo from MamiDaily

三、眼神練習

很多家長會提醒孩子「要看著別人說話」,但對孩子來說,這句話往往抽象又尷尬。Van Edwards 提出了一個更自然的方式:讓孩子在對話時觀察對方的眼睛顏色,之後再問他「對方的眼睛是什麼顏色?」

這個小遊戲看似簡單,卻有深遠的效果。研究指出,良好的眼神交流與孩子的語言發展及社交理解力密切相關。透過這個「找顏色」的任務,孩子會更主動地觀察對方,並以好奇而非壓力的心態與人互動。

當然,對某些孩子而言,直接的眼神接觸可能會造成焦慮。若孩子因此感到不適,家長可鼓勵他改看對方的額頭、鼻子或嘴巴,只要能專注聆聽、面向對方,都能達到交流的目的。

良好的眼神交流與孩子的語言發展及社交理解力密切相關

Photo from MamiDaily

社交是理解與連結

許多父母以為社交能力會自然成長,但心理學家 Paul Schwartz 博士指出,超過一半因情緒或行為問題被轉介輔導的孩子,其實在人際互動上都有困難。人際連結不僅是交朋友的技巧,更是理解他人、建立同理心的重要基礎。

研究也發現,孩子會從父母的互動中學習溝通方式。當家長能以穩定的情緒與真誠的態度對待他人,孩子自然會模仿並內化這些行為。換言之,父母不僅是教導者,更是孩子學習社交的榜樣。

延伸閲讀:

【孝順仔】媽媽兼職街道清潔工 13歲仔見證辛苦 主動要求落場幫手 不怕同學笑話!

延伸閲讀:

【告別偏食】孩子揀飲擇食 爸媽心很累?9 個小秘訣,徹底解決孩子偏食問題

Text:Mami Editorial

閱讀完文章,記得追蹤 MamiDaily親子日常 以下平台,隨時接收最新育兒教育資訊 !

【Follow MamiDaily親子日常 IG】

【Like MamiDaily親子日常 FB】

查看原始文章

【湊仔】研究證爸爸親自照顧子女有5好處 子女智商、創意、自信心全面Level Up

MamiDaily

【讀書】難明同學「冇溫書」但拎滿分? 5招讀書心得你都可成為學霸

MamiDaily

【告別偏食】孩子揀飲擇食 爸媽心很累?9 個小秘訣,徹底解決孩子偏食問題

MamiDaily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