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亞洲生技大展/突破難治型癌症瓶頸,專家齊倡:早期診斷與治療應並進
總統賴清德曾喊 2030 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其中難治型癌症是關鍵。醫界與健保領域專家昨(23)日於亞洲生技大展上指出,由於胰臟癌、小細胞肺癌等難治型癌症患者確診時多為晚期,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因此須早期診斷與及時治療雙軌並進,透過推動篩檢政策、強化精準醫療、落實醫療平權,及健保與癌症新藥基金的支援,將提高難治型癌症存活率,從源頭改寫治療成效。
難治癌存活率低,晚診斷是主因
難治型癌症的存活率偏低,主因在於診斷過晚。成功大學醫學院校長沈延盛以胰臟癌為例,高達七成病人確診時已是第三、四期,治療效果有限,若能將診斷期數前移,存活率將有顯著改善。
目前成大與美國研究團隊合作,先安排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出具癌症基因或有家族病史的高危險群進行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疑似個案再以內視鏡超音波確認,並接續使用免疫或標靶治療,「據臨床觀察,近 5 年採此方式的胰臟癌病人皆無復發。」
台灣肺癌患者初次確診近半已為第四期,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部長魏裕峰表示,目前預計明年起下修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年齡至男性 45 歲、女性 40 歲,並放寬重度吸菸者條件;另隨 NGS 去年納入健保給付,病人可盡早掌握基因型態、精準用藥,盼雙管齊下提高早期診斷率及預後。
診斷、治療雙軌並進,有望撕癌王標籤
沈延盛指出,癌症防治應採雙軌制,由國健署負責癌症篩檢與預防,健保署負責治療與藥物給付,並考慮醫療平權,篩治完病患數多的肺癌、乳癌、大腸癌後,再優化罕見癌症的治療選擇或照顧偏鄉患者。例如偏鄉肺癌發生率高,是因老人往往出現症狀才就醫,診斷過晚,故成大醫院在雲嘉南地區先進行初步 X 光篩檢,疑似個案再轉診醫院接受 LDCT、治療,將有效縮短城鄉差距。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過去 2 年健保積極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如乳癌藥物幾乎全數納入給付。今年政府成立癌症新藥基金,癌症新藥納入原則包括針對難治、罕見或病人數較少的癌別,以加速審查、暫時性給付的機制,縮短新藥納保的等待期。截至目前,癌藥基金已收載或擴大給付 6 款癌藥,均採全適應症給付,後續再依臨床資料確認實際成效。
沈延盛表示,降低癌症死亡率有 3 大挑戰,一是癌症發生率隨年紀增加,相似處境的日本曾預估未來癌症發生率、死亡率集中於 75 歲以上,故不分癌別皆須面對年齡問題。二是應找到癌症背後的病生理學原因,例如為何年輕女性乳癌數增加、食道癌和口腔癌好發於中壯年,才能治療難治型癌症。三是強化早期診斷與治療,「癌王都是診斷太晚所致,只要提早找出、診斷,就沒有所謂的癌王。」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