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鄭柵潔:「十四五」經濟增量料將逾35萬億元
國新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首場新聞發布會。今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指,中國這5年經濟增量預計將超過35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廣東、江蘇、山東等排名前3名經濟大省2024年的總量,超過長三角地區的總量,也超過世界排名第3國家的總量,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30%左右。
他表示,前4年中國經濟增速平均達5.5%,當中又經受世紀疫情、貿易霸凌等衝擊,在大基數上能保持這個增速,在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
鄭柵潔指,5年前制定的規劃綱要設定的主要指標中,經濟增長、全員勞動生產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等指標進展符合預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人均預期壽命、糧食、能源綜合生產能力等8項指標進展超預期;規劃確定的戰略任務全面落地,部署102項重大工程穩步順利推進。他指,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開創性進展、突破性變革、歷史性成就。
十四五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逾86%
國家發改委秘書長袁達指,中國擁有超大規模並極具增長潛力的國內市場,內需始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和穩定性,從內需的整體來看,過去四年中國經歷了國際環境劇烈變化等多種困難挑戰的衝擊,但國民經濟保持年均5.5%的增長速度,其中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86.4%,形容「沒有強大的國內市場,就沒有穩定向好的中國經濟。」
袁達提到,過去四年單計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56.2%,比十三五期間提高8.6個百分點,消費領域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商品消費方面,人工智能加速融入日常的生產生活,智能手機、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廣受消費者歡迎。而服務消費方面,「文體旅遊康養」等供需更加多元,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博IP等爆款出現,城市漫步、中式茶飲等成為時尚潮流。
而投資方面,袁達指,過去四年投資積累的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30.2%,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充分發揮,更加注重補短板,利長遠。而過去四年累計開工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約780萬套,有效解決了2000多萬人的住房問題。社會民生領域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他又提到,有效投資增加,通過生產等鏈條促進居民就業增收,提高了消費能力,也通過完善設施,優化環境等改善消費條件,直接促進消費,未來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把做強國內大循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定不移實施好擴大內需的戰略,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不斷激發和釋放內需潛能。
歡迎外資續深耕中國市場 互利共贏
「十四五規劃」經歷地緣政局不穩,被問到外商對中國投資情況,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指,對外開放是中國基本國策,吸引和利用外資是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由2021年至今年5月,外商累計對華直接投資4.7萬億元人民幣,超過了「十三五」期間的總額。外資企業貢獻了中國三分一的進出口、四分一的工業增加值、七分一的稅收,創造了3000多萬個就業崗位。外資企業的蓬勃發展,是對中國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生動詮釋,是對中國外資政策的最佳肯定。
周海兵指,中國吸引和利用外資的政策導向是一以貫之,未來將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推動相關領域有序擴大開放。高標準落實國民待遇,保障外資企業公平參與標準制定、政府採購、招標投標等。加強服務保障,持續開展服務外資企業專項行動,推動解決實際問題,提升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他又指,中國過去、現在、將來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為的投資目的地,歡迎各國企業繼續深耕中國市場,共享中國發展紅利,更好實現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