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異.地》開「後電影舞蹈裝置」先河 全景3D影像起舞 觀眾「置中」當剪接師

明報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天前 • 開眼 數碼跨界
觀眾需要戴上3D眼鏡,站到由數百塊LED面板組成的大型圓柱形系統裝置中間,觀賞Wayne McGregor舞團和香港芭蕾舞團舞蹈員演出的作品《異.地》。此作先被帶進了威尼斯舞蹈雙年展和威尼斯影展,10月會巡演至倫敦,明年回到香港。(Ravi Deepres攝)
某些畫面中舞蹈員會「化身」成粒子,分散四處,展示舞者的身體如何佔據和存在於空間中。(Ravi Deepres和Luke Unsworth攝)
其中一幕在香港半島酒店的直升機停機坪「上演」,觀眾會被舞者與香港天際線圍繞。(Ravi Deepres攝)
《異.地》由Wayne McGregor編舞,部分敘事主題和編舞元素延伸自另一部作品《深淵水母》。(Ravi Deepres攝)
浸大視覺化研究中心總監邵志飛(台上左二起)、英國編舞家Wayne McGregor和港芭藝術總監衛承天,在威尼斯舞蹈雙年展上分享《異.地》製作。(浸大提供)

【明報專訊】眼珠望向兩邊,人類的視野範圍大約是120度,足以在劇場的席上將舞台收進眼底。然而,由Studio Wayne McGregor、香港芭蕾舞團、香港浸會大學共同呈獻的全球首個後電影舞蹈裝置《異.地》(On the Other Earth),卻以360度全景3D影像顛覆慣常。

觀眾站在裝置中間,面向前方屏幕時,背後的舞影翩然流轉;轉身追尋,卻又錯過另一邊的光景。當觀眾自行選擇聚焦點,他們的身分已不止是觀眾,而是用雙眼「剪輯」出獨一無二的舞蹈圖景,某程度也締造了不可複製的舞台表演特質。《異.地》近來率先被帶進了威尼斯舞蹈雙年展和威尼斯影展,明年回到香港。

浸大、港芭伙Studio Wayne McGregor

直徑8米、高4米、由數百塊LED面板組成的大型圓柱形系統裝置正是觀眾在《異.地》中置身的空間。四周亦設有一套環繞音響系統,特殊揚聲器嵌於地板下方,使得地面震動。每場以20名觀眾為限,佩戴上3D眼鏡,使能觀賞這部高清細緻的3D影像舞蹈作品。整套系統名為nVis,是香港浸會大學視覺化研究中心總監邵志飛(Jeffrey Shaw)和團隊多年研究的結晶,最早關於沉浸式互動視覺化環境的研發,可追溯到1990年代。nVis能準確分析每個人的站立位置,追蹤其視線方向和手勢動作,從而調整畫面。邵志飛形容,觀眾彷彿被一個無邊無際的虛擬世界環繞,如處於另一個世界。

舞者包圍觀眾 超現實又貼近生活

這套「未來電影系統」已被應用至若干領域,包括保存與探索文化遺產,運用視覺化系統來講述過去的故事與文化遺產議題,以及建立檔案資料與大型數據庫的3D視覺化環境。第三個研究和應用重點就是與《異.地》相關的表演藝術領域。邵志飛說,回顧歷史,最初的電影很大程度上受舞台劇影響,部分會直接把劇場表演拍攝成影片,因為它還未發展出專屬的語言、剪接與敘事技巧,隨時間逐步演變才發展成今日所見的電影藝術。因此邵志飛相信「360度視覺化環境也是一種新的電影發展,可以將劇場體驗推向全新方向,包括音樂、戲劇和各式各樣的舞台表演」。

邵志飛提出的最大差異,在於傳統劇場裏的觀眾只從一個角度面向舞台,觀看表演;借助nVis,則是顛覆了這種模式:觀眾置於空間中央,被舞者或演員包圍,表演同時在360度展開。邵志飛認為這種經驗既是超現實,又是更貼近我們真實的生活狀態,「在現實世界中,我們被真實的環境與人群包圍,生活本來就是全方位、沉浸式地展開,系統能夠再現這種真實感」。這也成為了邵志飛構想發展舞蹈創作的起點,於是他首先找來香港芭蕾舞團藝術總監衛承天(Septime Webre),向他展示系統。

動作放慢 畫面翻轉 更具震撼力

衛承天認為除了觀賞舞台的視野改變外,對舞者來說也具挑戰。平日舞者的訓練一直是單一面向正前方,尤其芭蕾語彙已經有幾個世紀的歷史,所有的舞動線條都是設計給正面觀賞,因此舞者必須更努力確保自己的身體線條,從各個角度都能展現出美感與清晰的圖像。衛承天又說nVis確是一個非常美麗的體驗,聲音畫面的呈現方式讓人完全沉浸其中,舞者彷彿就在面前飄浮。他認為需要再找一位優秀的編舞家,一同參與此項目,亦希望在國際間有更大的曝光,於是邀請到英國編舞家、威尼斯舞蹈雙年展的總監Wayne McGregor來港感受。三人為項目的潛力感到無比興奮,很快便着手構思與規劃。

一部長達57分鐘的沉浸式舞蹈作品《異.地》繼而誕生,由Wayne McGregor編舞和執導,Wayne McGregor舞團和香港芭蕾舞團的舞蹈員共同演出。《異.地》是Wayne McGregor另一部去年曾在香港演出的作品《深淵水母》(Deepstaria)的延伸,部分敘事主題、編舞元素都帶到這部新作。《深淵水母》就像是對深海、海底經驗的冥想,舞者僅用雙手就營造出水母及觸手的動態與意象。這次邵志飛與團隊有機會用3D攝影來呈現這段動作,甚至能調整速度、放慢動作,使原本在劇場已經具震撼力的畫面,放大到nVis環境中。

像素般的舞蹈抽象表現

邵志飛又提議把其中一場的畫面翻轉,舞者就似倒掛在天花板上,不再受重力約束般在空間中舞動,從黑暗虛空中進進出出,給觀眾顛覆常規、全新視角的舞蹈體驗。在某些段落,3D效果讓舞者看起來恍似離開了LED表面,直接在觀眾眼前起舞,衝擊更強烈。團隊又把舞者帶到半島酒店的直升機停機坪,用上360度攝影機拍攝表演和用LiDAR 3D掃描停機坪的環境,使觀眾在nVis的體驗中宛如身處停機坪中央,被舞者與香港天際線圍繞。

在一些《異.地》圖片和片段可見舞蹈員會化身成粒子的效果,邵志飛介紹那是用了「攝影測量」技術(Photogrammetry),從不同角度拍攝靜態的舞者,再將上百張影像整合,生成「點雲」(Point Cloud)模型,像素(pixel)般分散的點形成特別的舞蹈抽象表現,成為舞蹈的另一種詮釋——「不僅是舞者在移動,更是舞者的身體如何佔據和存在於空間中」。

古典、現代技巧與未來感交織

衛承天作為觀眾,感受到作品帶有強烈的未來感,但同時,因為舞者的身體就在眼前以真人大小,甚至有時超越真人大小呈現,這也是一種人性的經驗,「我們能感受到情感的內容,體會詩意的時刻,也有激烈的瞬間和溫柔的片段」。他補充有趣的另一點是,參與演出的港芭舞者擁有很強的古典訓練,古典舞重視身體線條與圖像美感;而Wayne McGregor舞團也有深厚芭蕾底子,但就以現代舞技巧為主,他們動作更為貼地、注重軀幹運用和細膩變化,多數時候甚至赤足演出,因此觀眾可看見現代與古典技巧的交織。

自古希臘時代,觀眾便集體進入劇場,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心靈淨化,並帶着改變離開劇場。只是觀眾總是與舞台保持一段距離,《異.地》則提供了一種更為直接,讓人置身作品之中的親密體驗。衛承天認為科技和這個計劃本身,並非要取代觀眾和傳統舞台之間的神聖連結,也不是要取代當幕布升起時,觀眾和舞者之間雙向傳遞的能量交流。如果把作品的即興和動態理解為每次不同,那麼在《異.地》裏的變化在於觀眾本身——他們可以在空間內移動,根據自己的選擇以不同方式體驗作品,觀眾擁有着某種自主權。邵志飛解釋,觀眾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電影術語中的攝影師與剪接師,「每一次改變視線方向,實際上就是在『剪接』自己的舞蹈體驗;選擇觀看角度,就是讓自己成為攝影師。這種方式極為貼近現實生活,因為我們在人生中總是不斷發生事情,我們無法同時吸收一切,只能選擇專注於某些事物、編輯自己的經驗」,因而形成一套獨特的編舞策略。

19世紀有劇場導演在煤氣燈前放上染色玻璃濾片,讓舞台光線呈粉紅色,那是一種技術進步;如今使用投影、全息投影、nVis等技術,也是另一種技術革新,讓我們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溝通方式,讓舞蹈語言有了新的語境,更突顯表演藝術不是歷史博物館裏的靜態展品,而是充滿生命、與當代社會息息相關的藝術語言。

文:何詩韻

設計:賴雋旼

編輯:孫志超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數碼跨界]

查看原始文章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