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親子溝通】青春期仔女抗拒交流?漸變陌生人?掌握7大溝通要訣 成孩子人生知己!

MamiDaily

更新於 08月15日10:02 • 發布於 08月16日00:00 • PressLogic - Mami親子日常

許多人的青春期大概是一場渾渾噩噩的冒險之旅,生理及心理的變化讓人失去方向,想找父母傾訴卻始終不被理解,久而久之還要面對親子問題,得不償失。然而等到自己成為父母後,是否又不小心延續了上一輩的極端處理方式,反倒抱怨孩子叛逆期難溝通,使關係惡化呢?要想在孩子青春期和他們打好關係其實並不難,只要父母願意放下身段,找對溝通方式和孩子重新連結,就能成為孩子密友,幫助他們渡過迷茫的人生階段!

孩子是獨立個體,父母必須清楚意識到這一點才能建立良好關係。

Photo from 《Sky Castle》

溝通技巧1:把孩子當作個體看待

不少母親將十月懷胎的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理所當然對孩子相當依賴,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對孩子情緒勒索,試圖掌控孩子的人生。所謂物極必反,一旦孩子開始反抗,就會破壞親子關係。因此父母需有清楚認知,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並非自己的延伸,因此他們可以持有自己的思想、感受、夢想及選擇權。在此認知基礎上,才能和孩子展開平等且舒服的對話。

溝通技巧2:學會傾聽比說教更有效

有效的溝通從聆聽開始。青春期正是不斷接觸新事物及思想碰撞的階段,孩子怎麼可能會沒有傾訴慾呢?然而回到家後父母或許只會嘮叨成績、功課等話題,對孩子多姿多彩的生活毫無傾聽慾望,要不就是在孩子分享時習慣用批判語氣將話題引到說教上,導致孩子意興闌珊。因此父母在抱怨孩子不愛分享生活時,可先檢討自己是否總在單方面輸出,而學不會傾聽呢?

溝通中學會傾聽非常重要。

Photo from 《二十五,二十一》

溝通技巧3:尊重是基本原則

給孩子平等的尊重是良好溝通的基本原則,尤其是對開始注重私人空間的青少年而言,最忌諱父母在親戚或外人面前談論私人話題,讓他們覺得沒有面子,還難逃三姑六婆的閒言閒語,自然會抗拒讓父母知道更多私生活。此外,不要打斷孩子說話、直視他們的眼睛等禮貌舉動都能讓孩子感覺被尊重,願意繼續話題。

父母必須學會尊重孩子。

Photo from 《Sky Castle》

溝通技巧4:不要強迫孩子聊不想聊的話題

孩子願意和父母交流,表示父母取得了孩子的信任,能提供他們安全感,然而家人之間也需要設定邊界意識,確保雙方在親密關係中感到舒服。父母應該接受孩子也會有自己的小秘密,就像父母也會有自己的小心思一樣,父母在對話過程中應避免咄咄逼人,讓孩子覺得被侵犯,逐漸不願再和父母傾訴。

不要強迫孩子聊不想聊的話題,以免他們不願繼續和你聊天。

Photo from 《Penthouse》

溝通技巧5:對孩子充滿好奇

當父母學會傾聽後,不難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發展自己的喜好與理想,這時候父母的支持絕對是孩子取得成功的最大動力!在交流過程中,父母應該對孩子充滿好奇,並投其所好,抱著學習的心態和孩子談論興趣相關的話題,這不只可以拉近親子關係,還能激發孩子的成就感及上進心,繼續探索更多相關領域的知識。

溝通技巧6:善用幽默力量

高情商的父母總是能夠利用幽默力量化解不必要的衝突,尤其是在孩子青春期情緒不穩定時,幽默更能拯救壓抑的家庭氛圍,為家庭帶來歡笑和樂趣。比如爸媽可將沉重的命令「我們談一談」,換成「你好,我是電視台的特派記者,請問你有時間和我們做個訪談嗎」,幽默的表達方式營造較為輕鬆的氛圍,反而能讓孩子會心一笑,緩解緊張情緒。

父母不要總是高高在上,以免將孩子越推越遠。

Photo from 《小歡喜》

溝通技巧7:主動放低姿態

相信許多家庭中總會有一位父母扮演權威角色,從肢體語言到氣場都讓人敬畏,在交流過程中就像是要面見訓導主任一樣緊張,讓孩子如何主動親近呢?父母不妨學習放低姿態,比如在語言上採用肯定式對話,例「很棒啊」、「做得很好」等,或是多給孩子有趣的反應,降低孩子的戒備,讓他們覺得安心放鬆,也就更樂於和父母親近了。

Text:Mami Editorial

閱讀完文章,記得追蹤 MamiDaily親子日常 以下平台,隨時接收最新育兒教育資訊 !

【Follow MamiDaily親子日常 IG】

【Like MamiDaily親子日常 FB】

查看原始文章

【為難】誇海口請有錢女友去日本旅行 世伯欲言又止 男友看一紙進退兩難

MamiDaily

【婦科病】夏季悶熱容易誘發陰道炎 孕婦、經期婦女感染風險高

MamiDaily

【官立小學】全港熱門15間官立小學升中派位資訊 升讀熱門英中機率高!

MamiDaily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