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探索東京的蕎麥麵歷史與文化丨人氣蕎麥麵推薦

飛叔生活

發布於 06月30日00:00 • 飛叔 (IG: kelvinyfl)

蕎麥麵(Soba),是體驗日本飲食文化時不可錯過的傳統麵食料理。其口感順滑、咽喉感佳。本文將從東京地區中精心挑選出四家可以預約的人氣蕎麥麵店,每間均附上預約連結,並詳細介紹各自的魅力與特色。內文下半部還介紹蕎麥麵的歷史,以及日本三大蕎麥的由來,深入解説在日本各地發展出的蕎麥文化。

東京人氣蕎麥麵店4選:

1.『淺草Juuroku』:淺草

筑波快線淺草站步行8分鐘,位於淺草觀音背後的「淺草Juuroku」是一家可以享用正宗蕎麥麵和時令食材料理的餐廳。

店家會根據季節選擇最優產地,提供香氣濃郁的二八蕎麥麵。秋季選用茨城和栃木,冬季則精選長野和福井的蕎麥,嚴格挑選當季最適合的食材。

蕎麥前菜也採用店主親自市場挑選的新鮮食材,每道菜使用不同的高湯,凸顯食材的鮮美。

6月至8月初限定的「天然香魚炭火燒」是店內招牌菜,採用備長炭慢烤超過一小時。店裏還提供當天限定的傳統招牌套餐,讓顧客充分享受蕎麥麵的魅力。

店內採用充滿木質溫馨感的和風空間,設有8個吧枱座位和2個最多可容納5人的包間。包間開放時,可容納最多10人的宴會。坐在吧枱上,可以一邊與店主及女將交流,一邊享用極致的蕎麥麵和蕎麥前菜,度過特別的時光。

淺草Juuroku

地址:東京都台東區淺草4-37-8 小田井大樓 1樓 (Google Maps)

預約:淺草じゅうろく

2.『Osoba甲賀』:六本木

地鐵日比谷線六本木站步行6分鐘,位於西麻布寧靜地段的「Osoba甲賀」是一家實力派蕎麥店,連續三年獲得米芝蓮必比登推介。店家直接從埼玉縣農户採購蕎麥粒,採用石磨自家研磨,使用現磨蕎麥粉,極具講究。

招牌菜「豬肉韭菜蕎麥麵」以黃韭菜和豬肉的絕妙搭配吸引了眾多回頭客。石磨研磨的蕎麥風味與精心調製的湯汁深度完美融合,能與各種配料相得益彰。

晚餐時間推薦「蕎麥前套餐」(5,000日元),可充分享用利用當季食材製作的蕎麥前菜,且可另加點喜歡的蕎麥麵。單點菜單也豐富多樣,可根據喜好自由選擇。

店內環境明亮且清潔,營造出和風空間,為與重要之人共度時光提供優雅氛圍。雖然面積不足10平方呎,卻設有17個座位,提供細緻入微的服務,深受顧客喜愛。

Osoba甲賀

地址:東京都港區西麻布2-14-5(Google Maps)

預約:お蕎麥麵の甲賀

3.『Kanda Yabu Soba』:淡路町

東京地鐵淡路町站步行3分鐘的Kanda Yabu Soba是創立於明治13年(1880年)的老字號蕎麥麵店。

作為江户三大蕎麥麵之一,140多年來一直引領着日本的蕎麥文化。2014年店鋪重新建造,煥然一新,成為融合傳統與創新的空間。

帶有淡綠色的特製蕎麥麵,香氣清新,嚼勁絕妙。推薦第一口不蘸任何調料,直接品嚐原味,第二口蘸汁享用。

此外,季節限定的「蓴菜蕎麥麵」和「季節天婦羅」也深受歡迎,備受眾多食客喜愛。

用幹瓢和雞蛋與蕎麥麵一起捲成的「蕎麥壽司」是突顯蕎麥香氣的絕品。利用時令食材製作的各式料理中,能感受到第四代店主堀田康彥先生的用心與堅持。

店內寬敞,共設有97個座位(一樓77席,二樓20席),擁有古民家風格的外觀和可眺望日本庭園的寧靜氛圍。設有6人及8人包間,適合特別的用餐場合。此外,店鋪配備無障礙設施,方便使用輪椅的顧客通過電梯順利前往二樓。

Kanda Yabu Soba

地址:東京都千代田區神田淡路町2-10 (Google Maps)

預約:Kanda Yabusoba

4.『日本Bashiyabu久 銀座店』:銀座

東京地鐵銀座線・銀座站步行3分鐘的老字號蕎麥店。創業於明治35年(1902年),120多年來一直守護著傳統的味道。

創始人久次郎繼承了名為「やぶ」的蕎麥店,並加上自己的名字,命名為「やぶ久」,這便是其歷史的開始。

使用國產最高級的蕎麥粉製成的「外二蕎麥」,比一般的二八蕎麥粉比例更高,能更豐富地感受到蕎麥本身的風味。採用現磨、現打、現煮的三現製法提供的蕎麥,具有順滑的口感和濃郁的香氣。

店內招牌菜「咖哩南蠻」特別使用鹿兒島直送的黑豬肉,並可選擇普通、辣味、大辣三種辛度。搭配特製厚削本枯鰹慢火熬煮的濃郁湯汁,味道絕佳。此外,季節天婦羅和利用時令食材製作的一品料理也相當豐富,配合日本酒或燒酎,享受上乘的時光。

店內氛圍和風寧靜,設有半個室與完全個室。私密感十足的空間中,能感受到溫暖的員工款待,悠閒渡過美好時光。無論是接待、約會或宴會等各種場合,都非常適合,營造出安靜且優雅的環境。

日本Bashiyabu久 銀座店

地址:東京都中央区銀座3-3-6 銀座モリタビル B1F (Google Maps)

預約: 日本ばし やぶ久 銀座店

蕎麥的歷史與魅力——扎根日本的風味文化

蕎麥(Soba)是深深扎根於日本飲食文化中的傳統麵食之一。日本各地都有具地方特色的「在地蕎麥」,每個地區都培養出獨具風味的口味與吃法。其歷史與發展過程中蘊含著多樣的背景,並與日本人的飲食生活密不可分。

蕎麥的起源

蕎麥的主要成分「蕎麥穀」原產於中國或中亞地區,約於九千多年前的繩文時代傳入日本。起初並非製成麵條食用,而是將蕎麥穀磨成粉,用來煮粥或搓成糰子食用。

在奈良時代(710年至794年)的重要歷史文獻《續日本紀》中,已出現「蕎麥」一詞,當時人們主要將蕎麥粉搓成糰狀製成「蕎麥糊」,深受平民百姓喜愛。

蕎麥麵的誕生與發展

在西元1573年至1600年間的安土桃山時代,長野縣的寺院發明了將蕎麥粉揉成麵糰並切成細條的「蕎麥麵」。這被視為現今條狀蕎麥麵的原型。

進入江戶時代(1603年至1868年)後,蕎麥在平民之間廣泛流行,並可於街邊攤檔等地輕鬆品嚐。特別是在江戶(即現今的東京),「蕎麥麵」深受民眾喜愛,以八成蕎麥粉與兩成小麥粉製成的「二八蕎麥麵」成為主流。

除夕(12月31日)食用的「年越蕎麥麵」至今仍是日本代表性的飲食文化之一。作為吉祥物,它寓意深遠,細長的麵條象徵長壽的祝福;此外,由於蕎麥麵比其他麵類更易斷裂,也寄託了斷絕一年災厄的美好願望。

地區特色

蕎麥在日本各地經歷獨特發展,於悠長歷史中充分反映出各地區的特色。其中,長野的戶隠蕎麥(信州蕎麥的一種)、島根的出雲蕎麥,以及岩手的「碗子蕎麥(わんこそば)」被廣泛視為日本三大蕎麥,深受喜愛。

▼信州蕎麥(長野縣)

信州蕎麥是指在長野縣全域生產的蕎麥總稱,因種植於高海拔地區,並使用優質水源製作,故具有濃郁的風味與香氣。在日本各地的蕎麥品牌中,信州蕎麥享有極高知名度,其傳統製法與大自然恩惠孕育出深厚的美味,備受推崇。

位於長野縣北部的戶隠地區所產的「戶隠蕎麥」尤為受歡迎。採用連殼磨粉的製法,使其風味濃郁且口感紮實。此外,其特色是將少量麵條束成一小撮,盛放於竹籃中的「ぼっち盛り」擺盤,兼具美觀與方便食用。這款佳品誕生於嚴峻的自然環境與匠人技藝之下,並廣為人知為日本三大蕎麥之一。

▼出雲蕎麥(島根縣)

出雲蕎麥是與戶隠蕎麥齊名的日本三大蕎麥之一,採用「連殼磨粉」製法,香氣濃郁且口感出色,亦以高營養價值聞名。其食用方式主要有「割子蕎麥」與「釜揚蕎麥」兩種,各自擁有獨特的魅力。

割子蕎麥是將冷蕎麥分層盛於三至四層圓形器皿中,食用時淋上醬汁逐層享用的方式。吃完上層後,將剩餘的醬汁倒入下一層,藉此充分發揮蕎麥的風味與營養,盡情品味蕎麥的原始美味。

另一方面,釜揚蕎麥是熱食蕎麥,麵條與煮麵水(蕎麥湯)一同供應。食用時加入「醬汁」,可依個人口味調節濃淡。其獨特的食用方式與濃郁風味深受眾人喜愛,並已成為當地重要的飲食文化。

▼碗子蕎麥(岩手縣)

與戶隠蕎麥及出雲蕎麥齊名,岩手的「碗子蕎麥」亦為日本三大蕎麥之一。此蕎麥起源於款待賓客的傳統,小碗盛放少量蕎麥,食客吃完一碗後,便會再添一碗,如此反覆,直到飽足為止,讓人盡享用餐樂趣。

碗子蕎麥兼具高度娛樂性,除了由店員快速將蕎麥盛入小碗的方式外,亦有自行從托盤取麵的「盛出式」食用方法。此種吃法常見於宴會及觀光活動中,作為當地獨有的飲食文化廣受喜愛。

現代的蕎麥

日本各地從傳統手打蕎麥到獨特創意蕎麥種類繁多,深受歡迎。老字號蕎麥店代代相傳技藝並堅持傳承,同時現代乾麵及即食蕎麥普及,讓家庭也能輕鬆享用。各地製法與食用方式各異,映照出不同地域的風土與歷史。

此外,蕎麥作為健康食品亦備受注目。它富含膳食纖維及芦丁,具降血壓的功效,因此非常適合注重健康的人士。其高營養價值在國內外均獲認可,隨著日本料理熱潮而人氣持續上升。

請關注飛叔平台:

Facebook專頁: 飛叔生活 Kelvin Leung

Instagram: kelvinyfl

YouTube: 飛叔Kelvin Leung

查看原始文章

【仙台自由行】仙台日與夜丨瑞鳳殿丨蕎麥麵店丨一人前牛舌燒肉 | 飛叔生活 Food Travel by Kelvin Leung

飛叔生活

【京都】嵐山的豆腐料理 @豆腐料理 松ヶ枝 | 飛叔生活 Food Travel by Kelvin Leung

飛叔生活

日本旅遊丨推介10間日本人氣鰻魚店丨附預約連結 | 飛叔生活 Food Travel by Kelvin Leung

飛叔生活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