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恐懼】小朋友怕獨睡、完全關門、晚上照鏡 拆解兒童離奇古怪的恐懼根源

MamiDaily

更新於 09月25日08:31 • 發布於 09月27日09:53 • PressLogic - Mami親子日常

「媽媽,我怕閂上門」、「爸爸,有怪物在衣櫃裏!」這些話語,幾乎是每個家庭都曾上演的對話。對於成年人而言,孩子的恐懼有時顯得天馬行空、不合邏輯,但對他們來說,那份害怕的感覺卻是無比真實和強烈。恐懼,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正常情感,也是一種保護機制。理解這些恐懼從何而來,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學習勇敢的第一步。

恐懼,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正常情感,也是一種保護機制

Photo from MamiDaily

兒童常見恐懼行為例子

行為 心理根源 怕獨自睡覺 這是最常見的分離焦慮表現,孩子害怕與主要的照顧者(安全感的來源)分開。 怕完全關門 密閉空間會加劇幽閉和孤立感。門縫透進的光與聲,是與外界保持聯繫的生命線。 怕晚上照鏡 在光線不足時,鏡子的影像會變得模糊、扭曲。孩子可能會將自己一閃而過的動作或背後的倒影,誤判為「另一個東西」,觸發內心深處的恐懼。 怕衣櫃有怪物 這份恐懼是「內心焦慮的外在投射」與「想像力」的結合。衣櫃是一個在安全臥室內的「未知空間」,它黑暗、封閉,為孩子的想像力提供了絕佳的舞台。心理學上,孩子有時會將自己無法言喻的內心不安、焦慮或在日間遇到的壓力,「投射」到一個具體的物件上,創造出一個可以被定位的「怪物」。

無數的故事和卡通都在潛移默化中將衣櫃塑造成怪物的經典藏身之所,讓孩子害怕

Photo from MamiDaily

四個恐懼根源

孩子恐懼的東西千奇百趣,包括不敢自己睡覺,去廁所不敢完全關門,甚至連照鏡子都心驚膽顫。以下是兒童最常見的四個恐懼根源:

1. 對未知的恐懼

這是最原始、最根本的恐懼之一。孩子的世界充滿了他們無法理解和預測的事物。黑暗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隱藏了視覺資訊,讓孩子活躍的想像力有機會填補所有空白——而這些想像出來的「東西」,往往是負面和可怕的。同樣地,打雷、陌生環境、第一次上學等,都因為其「未知」和「不可預測」的特性,容易引發孩子的恐懼和不安。

2. 分離焦慮

對於幼童而言,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就等於「安全」的代名詞。他們是孩子賴以生存和獲取慰藉的港灣。因此,與父母分離會直接觸發他們內心深處的焦慮和恐懼,擔心自己被遺棄或無法應對沒有父母在身邊的環境。這種恐懼在入學初期、獨自睡覺,或父母短暫離開時表現得尤為明顯,是孩子建立獨立過程中的正常階段。

3. 來自具體經歷的恐懼

這類恐懼通常與一次不愉快的親身經歷有關。例如,曾被大狗吠叫嚇到,可能會演變成對所有狗的恐懼;打針時的刺痛感,可能會導致對穿白袍的醫生或診所環境的恐懼。有時,這種恐懼並非源於親身經歷,而是來自「替代學習」——例如,看到媽媽對蟑螂表現出極度驚慌,孩子也可能學會並內化這種恐懼。

4. 源於想像與媒體的恐懼

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孩子的想像力也變得越來越豐富。他們開始接觸故事書、卡通、電影甚至新聞片段,但可能還無法完全區分虛構與現實。電影裡的可怕反派、故事中的巫婆、甚至新聞中一閃而過的災難畫面,都可能成為他們恐懼的素材。他們會擔心壞人會不會闖進家裡、床下是否真的藏著怪物,這些由想像力催生的恐懼,對他們而言,其真實感與實際的危險並無二致。

小孩對鬼故既好奇又害怕

Photo from MamiDaily

對鬼故情有獨鍾

家長有沒有留意,愈是怕東怕西的孩子,愈是喜歡聽鬼故,愈聽又愈怕。其實,這並非孩子「奇怪」,而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探索想像與現實的邊界。步入小學階段的孩子,認知能力飛速發展,開始對生、死、鬼神等抽象概念產生強烈的好奇。恐怖故事恰好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渠道,去探索和理解這些難以言喻的議題。他們透過故事,學習分辨何為真實、何為虛構,這是心智成長的必經階段。

四步引導孩子與恐懼共處

面對孩子的恐懼,打罵、嘲笑(「冇用鬼!」)或強硬否定(「世界上冇鬼㗎!」)都是最無效的方法。有效的引導應建基於理解與共情。

第一步:接納與認可,而非否定

首先要讓孩子明白,感到害怕是完全正常的。當孩子表示害怕時,家長最好的回應是給予同理心,例如說:「媽媽知道,黑漆漆的感覺有時係會令人有啲驚。」先認可他的情緒,孩子才會覺得被理解,並願意與你分享更多內心感受。

第二步:將掌控權交還給孩子

恐懼源於失控,那麼解決方法就是賦予孩子「掌控感」。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創造一些「抗衡恐懼」的工具:

魔法小夜燈: 挑選一盞孩子喜歡的夜燈,告訴他這是「勇氣之光」,能保護他整晚。

驅魔噴霧: 準備一個小噴霧瓶,裝滿清水,貼上標籤寫著「怪獸驅散劑」。睡前讓孩子在床邊或房門噴幾下,這個儀式能給予他強大的心理暗示。

守護玩偶: 指定一個毛公仔作為他夜晚的「守護者」。

為了安撫孩子對衣櫃的恐懼,可揀選一個毛公仔,作為「守護者」

Photo from MamiDaily

第三步:建立安穩可預測的睡前儀式

固定的睡前程序能帶來極大的安全感。例如:洗澡 -> 換睡衣 -> 親子共讀(可選擇溫馨故事) -> 輕聲聊天 -> 一個擁抱和晚安吻。這套可預測的流程,會讓孩子的大腦放鬆下來,知道一切如常,沒有危險。

第四步:過濾內容,正面引導

既然孩子喜歡聽刺激的故事,與其完全禁止,不如加以引導。家長可以為他挑選一些富含智慧和勇氣,帶點懸疑但結局正面的故事。聽完後,可以和孩子討論:「你覺得故事主角點解最後會成功?」「如果係你,你會點做?」將焦點從單純的恐懼,轉移到解決問題的智慧和勇氣上。

總而言之,孩子對恐怖事物的矛盾心理,是他們探索世界、建立勇氣的獨特方式。家長的角色不是強行消除恐懼,而是成為一名可靠的嚮導,陪伴他們走過這段充滿想像與不安的成長旅程,教會他們如何與內心的恐懼和平共處。

Text:Mami Editorial

閱讀完文章,記得追蹤 MamiDaily親子日常 以下平台,隨時接收最新育兒教育資訊 !

【Follow MamiDaily親子日常 IG】

【Like MamiDaily親子日常 FB】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危機】可樂當水飲 每晚最少1公升 15歲男瞳孔變淡藍色恐失明

MamiDaily

【手機】「一熄數據就發脾氣!」9歲童手機成癮點教好?網民激辯:企硬定係由佢?三招化解

MamiDaily

【小孩耐心】耐性非與生俱來 小朋友容易急躁 14建議 後天培養出耐心小孩

MamiDaily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