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3 類藥恐致「類巴金森氏症」,醫警告:拖太久恐成永久傷害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09月30日09:18 • 發布於 09月30日11:17 • 周佩怡

68 歲阿琴姨(化名)近幾個月出現動作及步伐緩慢、僵硬,手開始顫抖,原以為是巴金森氏症,但就醫發現,是正在服用的頭暈藥物所致,停藥後症狀已獲改善。醫師表示,有 3 種藥物可能引發這類藥源性巴金森病氏症,若未及時發現病因,不僅讓患者會加重症狀,還可能造成長期甚至永久性的神經功能損害。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毓禛說明,由精神病藥物、腸胃科藥物及鈣離子組斷劑引起的「類巴金森氏症」在神經內科門診不罕見,這類疾病的臨床症狀與巴金森氏症極為相似,起因於藥物阻斷大腦中多巴胺受體,導致大腦多巴胺系統失衡,出現靜止性震顫(手部在休息時抖動)、動作遲緩、肌肉僵硬及步態不穩。而長輩因代謝功能下降,對藥物更敏感,罹患類巴金森氏症的風險也較高。

王毓禛表示,藥源性巴金森氏症通常在停藥或更換藥物後,症狀就會顯著改善甚至完全消失,但若停藥過慢、拖延太久,有些患者的症狀將會終身無法消除。若要預防,關鍵在於醫病雙向溝通,民眾就診時應主動告知所有正在使用的藥物,以利醫師全面評估用藥風險;同時若服藥者期間出現手抖、身體僵硬或動作遲緩等異常症狀,應立即回診諮詢。

3 大導致類巴金森氏症的高風險藥物

  • 精神科藥物:如抗精神病藥(第一代及第二代)、抗憂鬱藥及情緒穩定劑。
  • 腸胃科藥物:如部分止吐藥,因其作用於多巴胺受體,可能引發此類副作用。
  • 鈣離子阻斷劑:Cinnarizine, Flunarizine, verapamil 風險比較大少見的狀況下,某些心血管藥物、免疫抑制劑等,也可能誘發症狀。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毓禛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

整理包 / 行動慢、易跌倒、手發抖非老化!專家帶你認識「巴金森病」的症狀、危險因子、治療方法、自我檢測、該看哪一科

Heho 健康(台灣)

巴金森病不是老年人專屬,專家帶你一次看懂成因、治療及預防

Heho 健康(台灣)

手抖、憂鬱、動作慢,竟是巴金森病作祟!每月 8 號手指操自我檢測及早發現

Heho 健康(台灣)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