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瘦瘦針還是減重手術?三專家解析效果、風險與復胖關鍵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08月25日07:06 • 發布於 08月26日05:30 • 楊依嘉

近年「瘦瘦針、瘦瘦筆」與口服藥物迅速走紅,讓減重治療不再只是手術一途。不少民眾困惑:既然藥物效果已逼近手術,是否代表不用動刀?三位減重權威醫師提醒,藥物與手術各有優缺點──藥物風險低、可隨時停用,但要考量復胖率;手術效果最顯著、持久,卻需承擔併發症與長期生活調整。最關鍵的不是「哪個方法最強」,而是「哪個方法最適合你」。

減重藥物的優點:風險低、可先嘗試

  • 有助於嘗試與過渡:王偉提醒,手術前應先嘗試飲食、運動、藥物;若無效且已合併糖尿病、高血壓或睡眠呼吸中止症,再進一步考慮手術。
  • 效果逐漸接近手術:王偉指出,新一代藥物的研究效果已逐漸逼近手術;劉耿豪補充,臨床上藥物平均可減少 15–20% 體重,但多以 2–3 年追蹤為主。
  • 風險較低、可隨時停藥:劉耿豪強調,藥物副作用相對輕微,不需承擔永久性外科風險,不適合即可停用。

減重藥物的限制:復胖率、效果有限

  • 副作用需注意:部分病人可能出現噁心、腸胃不適,少數人與胰臟炎、甲狀腺相關疾病有潛在關聯,因此對於曾有胰臟炎病史、或家族有甲狀腺癌史的人,不建議使用。
  • 復胖風險高:停藥後若未養成飲食與運動習慣,多數病人會在 2–3 年內復胖。
  • 效果不如手術持久:藥物的體重下降通常在前期最明顯,之後容易進入停滯期,難以維持長期下降曲線。
  • 耐受性問題:劉耿豪提醒,藥物長期使用也可能產生耐受性,效果隨時間遞減。

減重手術的定位:效果最強,但需承擔風險

  • 效果顯著、較持久:王偉表示,術後 1~1.5 年體重約降 30%,長期維持約 20~25%;糖尿病改善 60~65%、高血壓約 65–70%、睡眠呼吸中止症約 80%。
  • 需承擔風險:死亡率約萬分之 6,合併症 3–5%,且需終身的飲食調整與營養監測。

專家結論:依個人狀況選擇,而非迷信單一方法

  • 王偉醫師:藥物可當作「前哨戰」,若已因肥胖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症,則應考慮手術,才能真正延長壽命。
  • 徐國峯醫師:藥物與手術都是「兩面刃」,必須依適應症來決定,若只是追求外型,貿然使用都可能造成新的亂象。
  • 劉耿豪醫師:手術效果更強、更持久,但藥物能提供更低風險的選擇;關鍵在於病人如何權衡「效果 vs 風險」。

文/楊依嘉、圖/艾蜜莉

諮詢專家: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體重管理中心主任王偉醫師三軍總醫院減重代謝暨消化系微創手術中心主任徐國峯醫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代謝暨體重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劉耿豪醫師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

減重手術「不復胖、無併發症、無副作用」? 專家揭術前評估準備與術後生活

Heho 健康(台灣)

減重手術歪風!從「救命手術」變「美容手術」醫揭低BMI動刀風險

Heho 健康(台灣)

年輕女體重破百!瘦下 36 公斤「重度脂肪肝也沒了」 醫 1 方法助減重

Heho 健康(台灣)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