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曱甴出沒】45%過敏疾病因曱甴誘發 兒童首當其害 中大研究發現7種新致敏原 6步驟杜絕曱甴身影!

MamiDaily

更新於 09月14日05:01 • 發布於 09月14日01:00 • PressLogic - Mami親子日常

曱甴型態可怖,身上更攜帶細菌,足以造成人體皮膚過敏,而在香港就有45%的過敏反應由曱甴引起,特別是兒童更易受到影響!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就聯合深圳及泰國院校針對美國曱甴進行研究,成功破解「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發現7種新型曱甴致敏原,有助於設計針對曱甴過敏的有效免疫療法。誠然如此,防範依舊勝於治療,大家記得要做好清潔工作預防曱甴出沒!

原來有45%的過敏反應,都由曱甴引起

Photo from MamiDaily

曱甴佔致敏率45% 是第二常見的致敏因素

研究指出,在本地過敏患者中,曱甴佔致敏率45%,是僅次於塵蟎的最常見致敏原因,誘發包括哮喘、過敏性鼻炎和濕疹等常見過敏疾病。然而過去始終缺乏對於曱甴致敏原的完整資料,令診斷緩慢。

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徐國榮引述個案,指有小患者出現咳嗽同鼻塞流鼻水,或是瀰漫性蕁麻疹,一直找不到過敏原,最後還是通過進行皮膚點剌測試才發現曱甴混合過敏原。

研究成功發現7種新型致敏原

對此,團隊通過研究曱甴致敏患者的血清,成功破解全球最全面的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進而驗出7個新的致命原,令美國曱甴的致敏原拓展到20組,大大幫助患者進行免疫治療。

曱甴會誘發包括哮喘、過敏性鼻炎和濕疹等常見過敏疾病。

Photo from MamiDaily

6招防治曱甴

團隊續指,現時預防曱甴過敏的關鍵仍然是盡量減少接觸,包括接觸其排泄物及分泌物。曱甴出沒之處其實就是「食物」所在之處,因此要杜絕家中曱甴身影,就要保持環境整潔,避免食物殘留,父母尤其要教導小朋友勿在床上進食。根據食物環境衛生署建議,民眾還可以通過以下步驟預防曱甴出沒!

1/斷絕曱甴的食物來源

作為雜食性生物,曱甴可說是對食物來者不拒。所以家長首先便是要保持廚房清潔,將食物妥善貯存,以及把所有垃圾和食物殘渣放在垃圾桶內,蓋緊桶蓋。即使垃圾桶未滿,也需要每天徹底清倒最少一次,記得確保打結袋口,以免垃圾溢出,引來曱甴。此外,有飼養寵物的家庭記得徹底清理食物殘渣!

每日清潔廚餘能有效預防曱甴出沒。

Photo from MamiDaily

2/根除曱甴匿藏地點

曱甴喜歡黑暗的角落,比如假天花、氣槽、水槽和電線槽等,這些隱蔽處記得經常清潔,尤其是要保持鋅盤底乾燥。再來便是要定期清理垃圾和不用的物品,特別是家中的舊報紙和雜誌。

3/防止曱甴進入住所

曱甴喜歡鑽洞藏縫,因此屋外的排水渠記得裝上密封渠蓋,確保渠蓋可隨時打開,讓污水排走;在排水孔上安裝網眼寬2毫米的鐵絲網,還可防止美洲曱甴進入屋內。若家裡牆壁、地面有分體式空調系統管道及電線穿過,或是安裝系統後留下的孔洞,也需要將其密封。要防止曱甴越過孔口,可在乾爽排水孔周圍塗上一層最少10厘米闊的凡士林!

4/捕捉曱甴

若有曱甴出沒,便要在曱甴出沒地方放置黏性捕捉裝置。情況許可時,可把捕捉裝置放於牆上或地板、架子或抽屜的角落。

殺蟲劑可有效消滅曱甴。

Photo from MamiDaily

5/毒殺曱甴

若無法捕捉曱甴,就要出動有殘留藥性的殺蟲劑毒殺曱甴。此外也可放置毒餌,這也可以間接毒殺其他匿藏的曱甴。使用殺蟲劑或毒餌時應該嚴格遵守標籤上的用法說明,以免傷及人畜。

6/處理曱甴屍體

成功毒殺曱甴後,應佩戴手套處理曱甴屍體,接下來便是為曱甴屍體曾接觸的範圍或設備以家居消毒劑清洗消毒。

香港中文大學破解「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揭示新致敏原助開發精準免疫治療。

Photo from FB@香港中文大學

Text:Mami Editorial

Source:香港中文大學、食物環境衛生署

閱讀完文章,記得追蹤 MamiDaily親子日常 以下平台,隨時接收最新育兒教育資訊 !

【Follow MamiDaily親子日常 IG】

【Like MamiDaily親子日常 FB】

查看原始文章

【親子教養】孩子在幼稚園冇朋友 初遇人生難題? 父母6步驟解決衝突 找回孩子自信

MamiDaily

【養豬工作】女生大學畢業 讀完獸醫走去養豬場工作? 父母不反對仲支持 原因喺呢樣

MamiDaily

【視而不見】女童用瑜珈球卡跑步機 男子瞬間跌到臉落地 事後家長咁回應

MamiDaily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