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香港】首位演唱《蝴蝶夫人》的香港女高音

明報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天前 •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明報專訊】完全不懂歌劇的人,或許也會聽過世界聞名的《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這套經典巨作是意大利歌劇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的三大名作之一,改編自美國同名小說,是學習歌劇的人必修的作品。另外兩套名作則是《波希米亞人》(La Boheme)和《托斯卡》(Tosca)。

而在香港,要數最具代表性的女主角,必屬著名的華籍女高音江樺。我在7月30日,獲有份演出的朋友邀請,到香港大會堂觀賞這套歌劇,不過今次演出的特別之處,是由江樺的學生聯合製作,特別向老師致敬。未知何故,今次未有完整演出整套劇目,刪減了第2幕的頭幾首曲目。不過我分外欣賞團隊的心意,向剛度過97歲生日的老師江樺致敬,她當天亦有在台下觀賞,相信對於學生的用心,定必十分欣慰。

說回《蝴蝶夫人》,作品分為兩幕共3場,故事講述一個貌美的日本藝伎「蝴蝶」,邂逅到日本服役的美國軍官,二人結婚生子。不過軍官返美後另娶美國女子凱特,更帶她到日本,希望接回親生兒子。蝴蝶得知後決定殉情,劇情在今天看來有很多令人費解的地方。但為何仍然成為著名歌劇,甚至在亞洲地區流傳?

因為除了本劇及《杜蘭朵》(Turandot),以往大部分歌劇均以西方面孔作為女主角。而以意大利語演唱的《蝴蝶夫人》對於女高音而言,更是實力的象徵。曲目具有一定難度,演唱非常困難,特別是在演唱〈美好的一天〉(Un bel dì, vedremo)時。此曲的英文譯名是:One fine day we'll see,代表蝴蝶期盼有天可以再與軍官一起的願望。這是整套劇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亦是女高音界最有名的曲目之一。此曲的伴奏音樂使用小調,帶出憂鬱色彩,但同時要求女高音以積極向上的旋律及聲線演唱,兩者產生強烈對比,讓觀眾感受主角的內心世界——仍抱有重聚的夢想,但以音樂暗示令人心碎的結果。此複雜的曲目要求聲樂家能夠在情感與技術上表現極致,同時展現出細膩的情感起伏與強大的聲音控制能力。

1960年代,有「香港歌劇之父」之稱的著名歌劇導演盧景文將《蝴蝶夫人》帶到香港舞台,由江樺演出蝴蝶一角。江樺登上剛開幕不久的香港大會堂台階,以華人的面孔扮演日本藝伎,團隊亦找來鋼琴家蘇孝良伴奏。據盧景文憶述,當時有不少江樺的擁躉慕名觀賞,票房不俗。而他亦安排女主角穿過觀眾席走上舞台,製造噱頭。我年紀尚淺,未觀賞過香港首演版本,但有幸在60年後,見證江樺學生向老師致敬的版本,觀賞香港歌劇史的其中一個代表作。

文:張山十年(藝術行政人員,閒時最愛坐在觀眾席享受表演藝術)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查看原始文章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