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搶在症狀前發現!醫籲:透過「 這些 」檢查提早偵測失智症潛在風險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08月25日03:23 • 發布於 08月25日05:20 • 黃慧玫

記憶衰退、專注力下降、判斷力變差,甚至性情改變?醫師提醒,「健忘」不見得只是「老了」的表現,性情改變更不單純只是老番顛,若能提早發現失智症早期警訊,就能避免錯失早期醫療介入控制的黃金時機。

失智症沒有特效藥,別等明顯退化才處理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總院長林恭平指出,失智症是一種腦部疾病,發生原因不單只是老化,也不是每個人老了就一定會得到,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年齡增長,要當心的是有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

臨床上,不少家屬等到患者明顯退化時才驚覺異狀,錯失早期醫療介入控制的黃金時機。至今,失智症真正致病原因還不清楚,在臨床治療上,也未出現可以完全阻止或恢復已受損大腦細胞的特效藥。

失智症在出現明顯症狀前,可能已悄悄發展數年,甚至到十年之久。林恭平表示,我們可以做到的是藉由提早發現,有助於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惡化,「早期篩檢」與「全面評估」成為關鍵。

從「輕度認知障礙」就介入,阻斷失智進程

失智症潛伏期被稱為「輕度認知障礙」(MCI),是從正常老化邁向失智症的過渡階段。若能在 MCI 階段就發現問題,透過改善生活習慣、營養補充與醫療介入,有機會有效延緩甚至阻斷失智的進程。

林恭平提到,失智症的發生原因複雜且多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營養不良、中毒、中樞神經系統病毒感染、免疫異常、腦部腫瘤或外傷等,都是可能導致失智症的發生。

及早檢測潛在風險,從源頭把關退化因子

林恭平表示,在尚未出現明顯症狀前,可利用以下針對失智症早期變化多項檢測及早偵測潛在風險,從源頭把關認知退化的危險因子。

  • 頭頸部磁振造影(MRI)與腦血管磁振血管攝影(MRA):能偵測腦萎縮、腦梗塞、腦瘤等結構性病變,並觀察腦部血流變化,是觀察阿茲海默症初期腦部變化的重要工具。
  • p-tau 217 血液檢測:p-tau 217 是近年研究發現的阿茲海默症生物標記,準確率高達 96%,可在症狀尚不明顯時預測罹病風險。
  • APOE 基因檢測:分析是否帶有高風險基因型(如ε4),以瞭解遺傳性阿茲海默症風險。
  • MMSE 簡易認知功能測驗:由專業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醫師施測與解讀,用以評估記憶力、語言理解、定向感等基本認知能力。
  • 維生素 B12、甲狀腺功能低下:維生素 B12 與甲狀腺素是維持神經系統正常功能的重要元素,長期缺乏可能導致神經病變,影響認知功能,進而增加失智風險。
  • 梅毒篩檢:梅毒是全身性慢性傳染病,症狀很複雜,當長期潛伏在人體內,神經性梅毒逐漸侵犯中樞或周邊神經系統,引發失智。
  • 頸動脈超音波、糖化血色素等:針對可能影響腦部健康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進行風險評估。

失智症的可怕之處,不只是記憶消失,更是生活功能與親情、人際關係的全面崩解。名模林志玲曾在訪談節目上哽咽聊到母親罹患失智症,她說:「我會用很多的日子去換來一天我媽媽還記得我、她還健康的,只要有一天,我可以好好地陪伴她。」

唯有正視失智症、提早檢查、積極預防,才能守住生活的品質與尊嚴。如果你年滿 40 歲以上,或家族有失智症病史,請不要忽略這項檢查。預防,永遠比治療重要得多。

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總院長 林恭平醫師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

年紀大就會「失智」?專家:控制三高就能降低發生率

Heho 健康(台灣)

是記憶力不好還是失智? 影像檢查幫助發現早期失智症!

Heho 健康(台灣)

是失智還是健忘?醫揭:出現3大現象應提高警覺

Heho 健康(台灣)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