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憂鬱沒目標?園藝手作讓長者重拾自信與被需要的感覺
年紀漸長,不是每位長輩都能享受退休後的悠閒時光。很多人反而開始感到孤單、憂鬱,甚至失去生活的目標。亞東醫院精神暨心身醫學部心理健康中心主任陳俊霖醫師指出,長輩的時光除了吃藥、看診,其實還有更貼近生活的處方,透過園藝、手作、接觸自然,讓長輩重新感受到被需要,找回生活的節奏與喜悅。
從「開藥」到「開心」:醫師開出快樂處方箋
在英國,自 2019 年起推行「社會處方箋」,醫師除了開藥,也能轉介患者參與園藝、藝術、運動等活動,幫助改善情緒與促進社交。陳俊霖表示,這與臨床經驗高度吻合,許多長者透過接觸自然、參與團體,不僅緩解焦慮與孤單,也改善睡眠與專注力,重新找回生活的節奏與價值感。
歐美、澳洲多年推行的「綠色處方箋」與「森林療癒」也有科學實證支持,自然環境能活化副交感神經、降低壓力荷爾蒙,有助穩定情緒、提升心理健康。
園藝種下希望的種子
78 歲的李阿姨長期情緒低落、日子無趣,因喜歡種花草,陳俊霖建議她參加園藝團體,甚至當「老師」分享經驗。起初她猶豫,但在家人鼓勵下加入後,不僅迅速融入,還成為團體人氣王「園藝阿嬤」,活動後笑容滿面地和家人分享趣事。
陳俊霖說,許多長者透過團體活動找回「被需要」的感覺,這份認同和陪伴,比任何藥物都更能療癒心靈。
醫療的終點不是數據,而是「活著的理由」
陳俊霖強調,醫療不只追求檢查數據恢復正常,更重要的是幫助患者重拾主動感和價值感。園藝、手作、接觸自然,不只是休閒,更是情緒復健與認知刺激的重要方式。當長者發現自己還能做好一件事,甚至幫助別人時,那份自信與喜悅就是最好的療方。
綠色照護需要社會一起參與
「綠色,是自然的顏色,也是療癒的顏色。」陳俊霖希望透過園藝、手作與陪伴,牽起長者的手,一起走出孤單與低潮,重新擁抱尊嚴與幸福的人生下半場。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