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鞋世界的「comfort model」asics Gel-Kayano 32
在太太那處學會一個詞彙:comfort food。意指對餐廳千挑萬選後都找不到合心意的最後一個歸宿,而那個歸宿不是屈就的,反而可以帶來安慰感覺。在跑鞋的世界,真正可以做到一個‘comfort model’,是就算持續不斷推出新型號,就算不斷加入新技術,都可以維持從第一代起對跑手承諾過要提供的功能﹕有如鍬形蟲的外殼的鞋子,穩定而與保護性。
在經歷過30代大改款後,由FF Blast+ eco中底包裹著內置性PureGEL一直都安置於後跟正中作緩衝用,今次第32代都維持這個操作。事實上,使用中底以外物料作加強緩震相信會對生產成本會有很大壓力,還有在堅持的品牌已經少之有少。
4D Guidance system是在30代起一直使用的重要內側承托技術,它包括中底 1) 長度-底部的guidance line傾向外側以為內側提供更多支撐 2) 闊度-加闊的腳弓位以支撐中掌 3) 隆起的中底兩側以提供深度去承托中足 及4) 比中底物料本身更具回彈性的物料以適應長時間跑步後腳掌動態的改變。Gel-Kayano 32將繼承這個科技於中底之中。
(更多關於4D Guidance system的介紹請參考以下影片)
Gel-Kayano 31 … How does the 4D Guidance System Work?
32代最大改變是加厚了前掌,前後掌落差由以往的10mm變得只有8mm,這回應了近年推祟在整個gait cycle中前掌應該有更大角色的說法。而事實上,很多新興的跑鞋品牌都傾向以更低落差製作跑鞋,例如去年Hoka最多只有6mm,On也鮮有8mm以上的跑鞋,Altra及Topo更是只有0-5mm選擇,而市面上的supershoes大都在5-8mm之間。
加厚了的前掌在視覺上的rocker也更見明顯,加上中底外側加入更多細碎鰓線,就算前掌比之前兩代加厚2mm都在視覺上顯得更薄。
在2023年起的Gel-Nimbus 25及Gel-Kayano 31已經出現的後跟抽繩繼續在Kayano 32得以保留。而那個由第一代開始已經十分厚重的鞋領位都沒有隨年月消失,預期腳腕的包裹感仍然是頂級。
外底區塊分割形狀與之前兩代相似,但部件由十塊減至八塊。物料繼續採用後AHAR+前Hybrid Asicsgrip佈局。前兩代在抓地性能沒有很大問題,相信去到今代都沒有大改變。
鞋舌愈見薄身,採用了GT-2000 13及Superblast的那種壓制式物料,相信是為了加大中底但又要維持重量的取捨考量。鞋舌是gusset形式,兩側都連接到中底,而外側一端比較闊身,呼應作為穩定型跑鞋對承托內側腳弓的使命。
人類身體大部分參數在統計學上都依循正態分怖規律,腳掌長度如是,闊度如是。如果跑鞋只有長度一個維度選擇,那未免忽略了腳掌很闊的跑手。作為其中一個地球上最暢銷的跑鞋型號,Gel-Kayano 32自然可以有足夠大的population去支持更大尺碼及用家的不同需求。例如在香港很少型號可以同時提供多達三種楦闊選擇,而Kayano就是其中一個少見例子。
Susan在年紀輕的時侯不能理解為甚麼中年跑手都喜愛闊掌,明明腳掌在前掌滑來滑去會有動力流失,跑起來不爽。後來到自己都到了中年才發現原來腳掌會愈跑愈闊(有些人會愈跑愈長),身體會透過加厚腳掌來適應日常都會接收的特大衝擊力。當然,也有本身腳掌較厚的跑手都有2E/4E的需要。另外,Asics跑鞋都有愈來愈貼腳的傾向,因此今次試鞋特別要求2E鞋楦版本。
跑後感
Susan使用Gel-Kayano 32作過大約150公里跑步,大部分為不快於5’00/km的緩步跑,也包括作為其他訓練的練身鞋。
就有如4D Guidance System所述,guidance line往外推使得重心會往鞋的外側推,內側的承托支撐非常明顯,站立如是,步行如是,跑步如是。這種承托由跑步第一秒到九十分鐘後都是一致的。
雖然腳跟有內置PureGel,刻意要去感受還是可以的,但Susan不是heavy heel striker,在跑動時它給予的緩震用不著太多。老實說Gel-Kayano 32不是一對會用緩震來取悅用家的跑鞋。Susan十幾年前開始賣Kayano予很多女跑手,都因為女跑手體重太輕而覺得Kayano太硬,轉而選擇GT-2000或是緩震感更明顯的Nimbus。
事實上,作為一對穩定性跑鞋,最重要的工作是在跑手腳掌著地時提供可靠而穩定的基底以承托上面的腳掌作重心轉換,如果中底緩震太明顯,擺動的基底就不能提供穩定性。如是者以前的穩定性跑鞋一來中底都不會太緩震(用十幾年前的例子是Gel-Kayano 20使用密度較高的Solyte 55而且內側有使用Duomax medial post而同期的Gel-Nimbus 15則使用較軟的Solyte 45)。
今代Gel-Kayano 32跑感不像一對老舊的Asics,反而像一對穩定性十分出色的低落差訓練鞋,跑步時衝擊力很快就在中後掌向前過渡,而且觸地回彈不黏地。中底物料比之前30和31都更見堅固性,亦因此有條件將肥大的中掌至後跟造得稍為纖細。前兩代那種好像矯形鞋墊一樣的鞋床線條在今代略為收歛,取而代之是更大的腳掌自由度。就算中底略為加硬,加厚了2mm的前掌使得更多重量分怖至前掌,腳掌的壓力得以更平均地前後分佈。Susan喜見這個改變,因為這令一個歷史悠久的跑鞋型號變得更像一對新興跑鞋。
之前穿30和31都有少許太迫狹的感覺,今次特意要求2E,前掌其實不是闊很多,但toe cap的空間就充裕得更多。跑步時前掌受壓後的自然擴張沒有被鞋楦限制,跑的每一步都十分自然,更不會擔心跑甩腳甲的問題。要求2E鞋楦總算做對了決定。最後一提,就算是闊楦的中掌包覆性都十分充足,偶爾有90度轉向都沒有出現鞋面翻側。
變薄了的鞋舌某程度上減低了腳背的舒適性,但換來的是腳背減少焗促感,在香港,四至十月,你懂的…水泡級數的鞋領包邊一直是Asics的杰作,可以令腳踭部分緊貼heel counter,這些細節又再一次沒有令人失望。
寫鞋評前慢跑了30分鐘,剛好雨後,正好測試一下濕地表現。懷著上次GT-2000跣腳的陰影,今次Gel-Kayano 32外底表現是驚喜地出色,也許是有調校過配方,公路濕地沒有出現過滑行,抓地表現是近兩年試過的Asics練習最能提供安全感的一對。
總結
Gel-Kayano 32以一個極緩慢的進度向現代跑鞋世界進發,步步為營的progression一方面是本身的技術太強,用不著太多改變,另一方面是品牌仍然記得在這個型號上對跑手作出的承諾,comfort背負着的關鍵詞︰數據、穩定、支撐、可靠。
Please follow Insports Hub on Facebook & Instagram
https://insportslab.com/
FB
https://www.facebook.com/insportslab
IG
https://www.instagram.com/insports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