骾親勿亂試「民間偏方」 用錯方法隨時自救變「自殺」
食物骾噎是生活中常見意外。港府早前便宣布禁售高度及寬度為45毫米或以下的迷你杯裝蒟蒻果凍,並要求相關產品標示「預防骾噎風險」等警告字句。早前內地女星柳岩就曾因進食魚類骾魚骨,嘗試飲醋、吞飯等「土法」自救,最終需送院治理。更有一名內地男子骾魚骨後錯用「土法」使魚骨刺穿食道及主動脈身亡。《東呼即應》找來專家拆解骾噎急救大法。有專家提醒,使用「土法」並沒有效,甚至可危害生命。
針對坊間流傳的骾噎「急救」方法,如飲醋、吞飯及扣喉等,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鄭忠持表示,這些偏方全都無效,甚至有害。例如骾魚骨時,魚骨通常卡在喉嚨較深處,如扁桃腺、舌根或會厭附近,普遍人難自行檢查或觸及。若使用扣喉、吞飯等方法,可能令魚骨插得更深甚至刺穿咽喉或食道,引發感染或膿腫等併發症。
鄭又指,飲醋無法有效溶解魚骨,因醋在喉嚨停留時間短,即使能溶解異物也可能灼傷喉嚨黏膜,加劇痛楚。因此建議骾魚骨時保持冷靜,慢慢呼吸並停止進食,口中有食物要先吐出,並嘗試輕咳,觀察能否將異物咳出,同時吞嚥小量口水,感受異物感有否消失。持續咳嗽無效,或異物感或痛楚不減則盡快求醫。他提醒,魚骨刺穿咽喉或食道可致感染、膿腫,甚至細菌入血引發敗血症,危及生命。
鄭又指,表面平滑的球形食物如魚蛋、提子,以及黏性較強的食物如湯圓、年糕,皆容易引發骾噎。對牙齒不全或吞嚥困難的長者,韌性高的食物如牛筋亦因咀嚼不足而增加風險,建議老幼進食時細心咀嚼,避免急於吞嚥。
香港紅十字會高級經理(培訓中心)戴頴嫻表示,若發現有人骾噎,應先觀察其能否說話或咳嗽。若能咳嗽則鼓勵其盡力咳出異物,若無效便需使用「推腹法」。施救者應站於其後,雙手環繞其腹部,一手握拳置於肚臍上方,另一手扶住拳頭,快速向內向上推壓,增加胸腔壓力。
對兒童的施救方法亦相同,但因身高差異,施救者需蹲下操作。若為嬰兒,則需將其置於大腿上,臉朝上檢查口腔。見到異物便直接取出,否則反轉嬰兒,於肩胛骨間以約每秒一次配以適中力度進行5次「拍背法」,隨後檢查口腔,若異物未除,再於乳腺下方用兩隻手指以相同頻率進行「壓胸法」。
若獨自骾噎,戴則建議將腹部靠在椅背上,上下跳動,以模擬推腹法將異物推出。她提醒,若傷者漸失意識,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應立即致電999,避免延誤救治。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