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平機會推工作間指引助僱主認識支援 倡安排營造合適工作環境
精神健康問題十分常見,平機會推出工作間指引和動畫短片,協助僱主和管理人員了解如何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僱員,並講解有關精神疾病的負面標籤及歧視。過去3年半平機會接獲超過220宗涉及精神病患者在僱傭期間的投訴,認為數字只屬冰山一角,希望透過指引教育僱主如何在合理、可行情況下,盡量安排和營造適合有精神健康需要僱員的工作環境。
列出可供識別精神健康欠佳徵狀
在香港估計每7個人,就有1個人會在一生中經歷常見的精神疾病。平機會推出《如何在工作間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僱員》指引,提到有關精神疾病的負面標籤及歧視,並分享受訪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的經歷,希望提升僱主和其他僱員對精神健康的認識。指引列出可供識別精神健康欠佳的常見徵狀,如激動或容易情緒低落、看起來疲倦和壓力很大、難以集中精神和上班經常遲到等。平機會強調,僱員有相關徵狀並不等於他有精神健康問題,但僱主如發現跡象已持續數以月計,就應多加留意。
指引同時講解僱主與有精神健康需要僱員的溝通技巧,包括僱主應表達同理心和理解、可要求該僱員上司與其預先溝通、安排有耐性同事指導和鼓勵,以及避免用「發癲」、「不正常」的敏感詞語,甚至在復發後安排停薪留職以示支持。如僱員不介意披露其殘疾,僱主更可向其他同事介紹狀況性質和鼓勵支持,但不應披露更多個人資料。指引同時提供僱主可採取的合理調適措施,如容許彈性上下班時間和暫時在家工作、適時給予正面鼓勵、提供安靜空間予調整情緒與放鬆等。
自2022年至今年首6個月,平機會共接獲222宗有關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在僱傭期間的投訴,個案上升趨勢較平穩。平機會行政總監(營運)朱崇文稱,有關數字只屬冰山一角,最理想當然是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受歧視後,行使法定權益向平機會投訴,但理解部分人會擔心與僱主決裂會失去工作。他坦言,反歧視法例已訂立30年,如果受歧視者至今仍抱著擔心失去工作的心態,社會100年後都不會有分別,「有條例等於無條例。」平機會主管(政策、研究及培訓)徐妤婷稱,部分精神健康疾病患者需要合理的調適,認為這有助殘疾人士履行其主要職責,促進他們享有平等就業機會,同時僱主亦可藉此減低法律風險。她指,法庭就合理程度過往曾考慮多項因素,例如有關員工的殘疾狀況、提供調適是否成本過高或切實可行、涉及開支和公司的配置、規模等,指引亦建議僱主應定期檢視安排是否仍必要和相關。
籲勿因個別新聞標籤精神病
荃灣悅來酒店日前發生一家四口命案,據報曾任紀律部隊的男死者生前患有抑鬱症、案發前受情緒問題困擾。朱崇文呼籲公眾,不應因個別新聞而標籤精神病,部分精神病本身已經可治療或靠藥物控制病情,並指社會不應就事件作推測和發表無因果關係的說法。他又指,任何人任何時候都會有壓力,只要處理得好就可以轉化成他求進、做好工作的動力。
睇完新聞,記得追蹤am730以下平台,接收最新、最啱你嘅消息!
Facebook:am730 (https://www.facebook.com/am730hk)
Instagram:am730hk (https://www.instagram.com/am730hk/)
YouTube:am730 (https://www.youtube.com/c/am730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