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首個賽馬會運動醫學疾病康復中心 精英運動員御醫容樹恒
運動員在場上發光發亮,不僅全靠他們不懈的努力,其背後的醫療團隊亦功不可沒。新城廣播知訊台《體你有冇份》節目今集請來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主任容樹恒醫生,大談運動醫學及科學如何提升運動員表現。不說不知,原來容醫生是前香港輪椅羽毛球代表兼節目主持陳浩源延續運動生涯的「半個恩人」!
陳浩源在節目中憶述,當年正積極備戰奧運,卻赫然發現腰椎第四、第五節有破裂,令他擔心不已,遂戰戰競競地拿着磁力共振(MRI)掃描去找容醫生問道:「我仲打唔打得返呢個水準呢?」沒想到,容醫生直答「打得返」,並指引他要做些甚麼去配合治療,令他頓時如釋重負放心接受治療。
容醫生直言,每一個傷患對運動員來說都很重要,但站在醫生立場,第一個目標是希望盡量幫運動員重返訓練和比賽;其次就是由第一刻開始做心理輔導,「即係同佢有一個合理期望,幫佢了解清楚成個情況,一齊行出一條路,去到慢慢康復。」
每個人心中都有個「運動夢」
當主持問到容醫生何以走入運動科學這個領域時,他笑言因為貪玩。原來他自小熱愛運動,雖然長大後走進醫護界,但心坎中總想圓一圓「運動夢」。加上當時香港運動員仍在剛發展階段,但他在外國已留意到運動醫學發展得不錯,「我覺得香港其實應該去做好啲呢一樣嘢,所以就慢慢行去運動醫學呢條路。」
其後到2000年,容樹恒醫生到過歐美、澳洲等地,發現他們的體育文化和運動醫學方面的知識都很出色,但硬件上卻不及他06年到過主辦多哈亞運的卡塔爾首都多哈,不但地方大,而且資源充足,因此他便從中借鏡。
及至2008年北京奧運的一個契機,當時馬術比賽移師到香港舉行,適逢得到馬會贊助下,成立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疾病康復中心,容醫生直言:「除咗有精英運動員外,我哋更服務普羅巿民,呢個亦都係我自己嘅心願!」
李慧詩、張家朗、江旻憓的御用醫生
作為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主任、兼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主任的容樹恒醫生,自2001年起一直為頂尖運動員提供定期醫療服務,兩年後更開始隨港隊出征各項國際賽事,照顧他們的傷患。單車運動員李慧詩、劍擊運動員張家朗、劍擊運動員江旻憓、體操運動員石偉雄和羽球運動員謝影雪等,均是他的病人。
最深刻拯救重創體操運動員黃曉盈
當主持問及容醫生20多年來照顧多位精英運動員,有那些深刻的案例時,他憶述一位體操運動員黃曉盈出戰亞錦賽時,在一次練習高低槓失手跌下,「膝頭哥整甩咗,所有韌帶都斷晒,加埋啲筋啊、半月瓣啊!」 當時黃曉盈同樣有問他以後是否還可以玩體操,容醫生直言:「其實我心諗,哇……好大件事喎,好多普通人連行都有問題啦,但係我好少會話唔得!我同佢講,你俾一年半至兩年時間我哋啦!」結果她捱過了多個大大小小的手術,最後重新返去訓練,做返運動員,再代表香港去贏獎牌。
下一個目標推動「醫體融合」
運動醫學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容樹恒醫生香港除了醫學水準一直屬全世界前列位置外,「我哋個醫療中心,無論機器定人才,做得幾好!」作為運動醫學的專家,容醫生認為目前運動醫學最受影響的其中一個要素,就是欠缺認證,形成無符合水平的監管;其次是如何在香港人心目中將運動文化更根深蒂固。
因此,容醫生希望推動一個「醫體融合」的環境:「將體育變為我哋醫療其中一個好重要嘅工具。即系將來啲人睇醫生時,醫生除咗開藥畀你,或者叫你做物理治療或者開刀之外,第四個工具打開櫃桶,就系一啲小冊子,或者教你點樣去做運動減少啲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血壓高等等。」當香港人運動成風時,便可以帶動與運動相關的行業,包括醫生、運動員、教練、體適能訓練員等,對香港整體健康發展帶到一個更好的發展方向。
圖片:新城廣播、賽馬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