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吃米vs吃麵,誰的心血管更健康? 研究:愛吃這種主食,疾病風險高40.8%!
日常三餐你是習慣吃白米飯,還是偏好麵食?這個選擇,可能與心血管健康有關。2025年5月,中國大陸研究團隊在《營養前沿》(Frontiers in Nutrition)發表調查,發現主食偏好不同,心血管疾病風險差距不小——以小麥類麵食為主食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比吃米的人高出40.8%。
這項研究追蹤1.6萬名65歲以上健康長者,平均7.38年後共有1757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結果顯示,與以白米為主食者相比,常吃小麥麵食的人風險增加40.8%;在65~79歲男性、且沒有高血壓的族群中,風險甚至增加到89.1%。值得注意的是,麵食攝取量與風險呈「U型曲線」——每天吃約375克熟麵食(約一碗半)時風險最低,這個量也與飲食指南建議相符。
為什麼麵食風險較高?
研究團隊提出兩種可能解釋:
營養差異:米的脂肪與鈉含量更低,且不含膽固醇,升糖指數相對較低,有助減少體內氧化壓力與胰島素抗性。
加工與烹調方式:小麥須研磨成粉,營養流失較多;而麵食常搭配紅肉、油炸食物(如肉包、油潑麵、油條),無形中增加心血管負擔。
關鍵在「碳水品質」
除了米或麵的選擇,「吃對碳水」更是健康關鍵。2025年5月《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研究指出,多吃全穀、豆類、蔬果等「高品質碳水」有助健康與抗老;而精製碳水(如白米、白麵包)攝取過多,反而不利健康。同年1月《營養學雜誌》研究更發現,每天攝取足夠高品質碳水的人,看起來平均比同齡人年輕1.2歲。
高品質碳水的三大優勢:
膳食纖維高:延緩消化、增加飽足感,幫助控制體重。
GI值低:避免血糖劇烈波動,降低糖尿病與脂肪堆積風險。
營養密度高: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與抗氧化成分,有助抗發炎。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優先選這5類碳水:
全穀類:糙米、燕麥、藜麥,每日50~150克,可取代部分白米白麵。
薯芋類:紅薯、山藥,每餐約100克,建議蒸煮為主。
豆類:紅豆、綠豆、鷹嘴豆,可與米飯同煮,提升蛋白質利用率。
低糖水果:藍莓、蘋果,每日200~350克,避免果汁取代。
深色蔬菜:如菠菜、南瓜,每日300~500克,其中一半應為深色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