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親子間常為手機使用起衝突!醫:多傾聽、理解需求 信任與理解尤為重要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11月02日11: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
隨著科技持續進步,打造一個充滿信任與理解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學會自主管理數位生活,將有助於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與親子關係的和諧穩定。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隨著智慧型手機已深入日常生活,成為青少年學習、社交與娛樂的主要工具,使用時間不斷拉長,也因此成了家庭中常見的衝突來源。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洪于詠表示,許多父母擔心孩子沉迷手機,影響學業表現與身心健康,便設下嚴格限制;而孩子則可能感受到被控制與不被理解,進而產生抗拒與反感。這樣的情形在許多家庭中屢見不鮮,凸顯了數位時代下,親子之間在價值觀與溝通方式上的落差。

手機使用衝突 來自青少年「自主權」與「信任」

近期,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中,不乏家長因限制孩子使用手機而與孩子爆發衝突的案例。像是小明(化名)因為爸媽規定每天只能用手機一小時,覺得和朋友聯絡變得困難,錯過了重要的社交活動,心情受影響,甚至與父母冷戰多日。

洪于詠醫師指出,青少年與父母因手機使用問題產生的矛盾,表面上是時間管理的爭執,實際上更深層的是關於「自主權」與「信任」的角力。青少年正處於自我認同與人際互動快速發展的階段,手機對他們而言不只是工具,更是參與同儕社交的重要管道;而父母則從保護與關心的角度出發,擔心過度使用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睡眠與心理健康。當父母採取高壓或禁止的態度時,容易引起孩子情緒反彈,反而加劇彼此的對立與距離。

非命令從「對話」開始 主動陪伴孩子自我覺察

洪于詠醫師建議,與其爭執不休,不如從對話開始。父母可以和孩子坐下來坦誠溝通,共同訂定合適的手機使用規範,例如:每日使用時數、避免睡前滑手機,以及家庭活動時不使用手機等。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不僅能提升其責任感,也讓他們感受到尊重與理解,自然更願意配合。父母也應藉此機會傳遞愛與關懷,而非僅以命令姿態介入,才能真正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此外,家長也應主動陪伴孩子了解數位生活的利與弊,教導他們正確使用網路、辨別假消息、保護個人隱私,培養良好的數位素養。青少年也需學習自我覺察,避免過度依賴手機帶來的即時滿足感,發展其他有益身心的興趣與人際互動模式。若發現孩子出現情緒波動、焦慮、失眠或社交退縮等情況,應及時尋求專業協助,避免問題持續惡化。

父母不必對孩子「全面掌控」 應傾聽、理解需求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院長丁碩彥表示,手機使用上的爭執,其實是親子間對情感需求與界線設定理解不同的具體表現,是家庭關係的一面鏡子。他強調,父母不必追求對孩子的全面掌控,而應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情感支持者,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其需求,以開放且包容的態度,陪伴他們一起面對數位時代的挑戰。隨著科技持續進步,打造一個充滿信任與理解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學會自主管理數位生活,將有助於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與親子關係的和諧穩定。

查看原始文章

兒少深陷短影音怎麼辦?家長溝通有「3撇步」 不用兇也能讓孩子放下手機

台灣健康醫療網

中小學擬強化手機管制!心理師:對抗孩子網路成癮 家長3方面著手才是關鍵

台灣健康醫療網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