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日本熊出沒應對懶人包 整合地圖實時睇26高危地區 附遇熊保命措拖

am730

更新於 11月03日08:18 • 發布於 11月03日07:00
日本熊出沒應對懶人包 整合地圖實時睇26高危地區 附遇熊保命措拖

日本熊患持續惡化,今年目擊熊蹤的案例暴增,至今已有10人被熊襲擊致死。當地政府呼籲提醒民眾提高警覺,日本不少資訊網站整合「熊出沒地圖」,實時更新各地熊目擊地點及情報!以下記者為大家整理26個日本各地的「熊出沒地圖」,以及遇熊應對方法,計劃到日本旅遊的人士記得留意!

日本熊患創歷史新高

日本熊出沒事件頻傳,日本專家指出,山區橡實欠收及熊隻數量激增是主因,導致野生熊頻繁下山覓食,甚至闖入住宅區、學校及熱門旅遊景點。北海道、東北地區為重災區,今年札幌一帶棕熊目擊次數更創歷史新高,秋田縣、岩手縣及山形縣為高危熱點,秋田縣更錄得約8,000宗熊蹤報告,是去年同期的6倍。北海道、東北、關東、中部、近畿、中國到四國地區均有熊出沒通報,連港人喜愛的京都嵐山,近日亦傳出熊蹤,僅九州及沖繩暫無記錄。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熊出沒地圖

日本不同地區推出熊出沒地圖,整理了多個熊蹤目擊情報,標註日期和地點,民眾可以隨時查閱地圖,實時掌握熊蹤狀態,提高安全警覺,防範未然。

島根縣:島根県・鳥取県のクマ目撃マップ

和歌山縣: 和歌山県ツキノワグマ目撃マップ

奈良縣: 奈良市 クマ目撃情報マップ

京都府: ツキノワグマ出沒マップ

滋賀縣: 大津市ツキノワグマ出沒マップ

愛知縣:ツキノワグマについて

靜岡縣: 静岡県ツキノワグマ出沒マップ

岐阜縣: 岐阜県クママップ

福井縣: 福井クマ情報

石川縣: R7 ツキノワグマ目擊・痕跡情報

富山縣: クマっぷ

山梨縣: ツキノワグマ出沒マップ

長野縣:ツキノワグマ情報マップ

新潟縣 :にいがたクマ出沒マップ

神奈川縣:ツキノワグマ情報

埼玉縣:ツキノワグマ出沒マップ

群馬縣:群馬県クマ出沒マップ

栃木縣: とちぎのクマ目撃情報2025

東京都: TOKYOくまっぷ

福島縣:福島県ツキノワグマ目撃情報

山形縣:ツキノワグマ目撃マップ

秋田縣: ツキノワグマ情報 クマダス

宮城縣: 令和7年度クマ目撃等情報マップ

岩手縣: ツキノワグマ出沒・人身被害情報

青森縣: ツキノワグマ出没状況

北海道: ひぐまっぷ

圖片來源:higumap.info截圖
圖片來源:kumadas.net 截圖

遇熊保命措拖

保持群體行動,製造噪音

單獨行動易被熊視為獵物。結伴行走並大聲交談、使用熊鈴或拍手,讓熊提前察覺人類,避免驚嚇突襲。

慢慢後退

遇熊切勿背向奔跑,熊的速度非常快,奔跑或忽然轉身會觸發熊的追擊本能。遇熊時請保持冷靜,面向熊慢慢後退,亦同時張開雙臂顯得高大,發出大聲叫喊。

使用防熊噴霧

若前往熊出沒高風險區,務必攜帶防熊噴霧。該噴霧射程達7至9米,遇熊時對準其臉部噴射,其成分將迫使熊隻退避。

避免高風險時段與地點

正值紅葉旺季,當局呼籲遊客避免清晨或黃昏單獨登山,如計劃賞楓可改搭纜車或結伴而行。登山道及周邊林區亦屬高風險地帶,熊患嚴重的札幌藻岩山警方亦張貼警示海報,切勿獨自前往,並建議攜帶防熊噴霧及熊鈴。

圖片來源:東京都環境局

日本全新遇熊應對影片

「NHK World Japan」攜手酪農學園大學熊隻生態專家佐藤喜和教授,拍攝一系列遇熊應對影片,針對不同情境宣導野生熊隻的正確處理方式。

步行中遭遇野熊時

開車遭遇野熊時

「NHK World Japan」影片截圖
「NHK World Japan」影片截圖

原文刊登於 AM730

睇完新聞,記得追蹤am730以下平台,接收最新、最啱你嘅消息!
Facebook:am730 (https://www.facebook.com/am730hk)
Instagram:am730hk (https://www.instagram.com/am730hk/)
YouTube:am730 (https://www.youtube.com/c/am730video)

查看原始文章

Chiikawa餐廳「討伐主題」登場 推出11款全新餐點+限定周邊 超萌那孩子鬆餅/惡夢焗飯

am730

日本旅遊|記者實測鈴鹿賽車場酒店 5分鐘直達賽車場/自助早晚餐/賽車主題x親子友好住宿體驗

am730

日本旅遊|秋田縣黑熊闖市區4人傷 闖入商廈躲進住宅逾24小時(有片)

am730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