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有港童腸病毒「上腦」 醫生:嚴重可致腦膜炎心肌炎
近月先後有兩名女童感染腸病毒,臨床診斷為腦膜炎,一人潛伏期內曾到內地,一人無外遊。《東呼即應》訪問家長,發現不少家長對腸病毒的傳播方式、對病童影響,所知有限。有醫生指,年齡層5歲或以下的嬰幼兒最易感染,嚴重可致心肌炎、心包膜炎、腦炎、腦膜炎或死亡。暫時沒有專門針對腸病毒的特效藥;而平常用的酒精搓手液,不能有效殺死環境中的腸病毒。要預防或減低腸病毒感染,應有效使用梘液洗手,搓手最少20秒或以上。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上月22日公布,正調查一宗兒童感染腸病毒的嚴重個案,5歲女童感染腸病毒,臨床診斷為腦膜炎,病人於潛伏期內曾與4名同行人士到內地,其中一名同行人士出現咳嗽及流鼻水。而在今年6月,中心亦調查一宗兒童感染腸病毒的嚴重個案,該名感染腸病毒的10歲女童,臨床診斷為腦膜炎,而初步調查顯示,病人潛伏期內沒有外遊。
不過,對於香港相繼有小童感染腸病毒,甚至出現腸病毒「上腦」,臨床診斷為腦膜炎,不少家長對此仍屬一知半解。兒科專科醫生徐梓筠表示,腸病毒是一種可以在消化系統繁殖的RNA病毒,它涵蓋的種類非常廣泛,在眾多腸病毒類型中,其中EV71型號是最受關注,因為它較多機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例如腦炎、腦膜炎等。他續指腸病毒感染很常見,最容易感染的年齡層為5歲或以下的嬰幼兒。
而感染途徑方面,徐梓筠則指主要是通過接觸患者的鼻或者喉嚨分泌物,病發初期已經具有傳染性,以及病毒可以持續經由糞便排放數星期,所以傳播時間非常長,很多病人感染腸病毒沒有任何徵狀,身體自己康復也不知道,不過在這段時間就已經傳染給其他人,有不少人可能會出現喉嚨痛、發燒等,好像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或感冒的徵狀,如果再嚴重的話,可以引致心肌炎或者心包膜炎、甚至是腦炎、腦膜炎或死亡都有機會發生。
至於要如何預防,徐梓筠提醒,市民常用的酒精搓手液,不能有效殺死環境中的腸病毒,尤其是EV71型號,因為平時用的酒精濃度為70%至75%,如果要預防或減低腸病毒感染,要有效使用梘液洗手,揉搓雙手最少20秒或以上。
關於腸病毒的治療方法,徐稱,目前沒有專門針對腸病毒的特效藥,醫生只能採取支援療法,例如多補充水分、多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如果病人出現一些特別徵狀,例如總是覺得很睏、神志不清、目光呆滯、心跳加速,甚至是呼吸困難的話,建議盡快去看醫生,檢查一下有沒有機會出現併發症。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