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骨質疏鬆勿輕忽 跌一跤恐喪失行動力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10月23日07: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
骨質疏鬆防治應從日常做起,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是最根本的保護措施。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骨質疏鬆沒有明顯症狀,但常因一個小跌倒就造成骨折,尤其脊椎、髖關節、橈骨與肱骨最常見,嚴重者可能失去行動力甚至臥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陳昱彰醫師提醒,10月20日是世界衛生組織訂定的「國際骨質疏鬆日」,呼籲民眾正視這項被忽略的慢性疾病。

低骨密度應列入三高以外第四健康警訊 DXA檢測最準確

陳昱彰醫師指出,除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外,「低骨質密度」應列為第四個健康警訊。骨骼會持續經歷「骨質重塑」,如同存摺一樣需保持進出平衡,但年齡增長後骨本流失加快,若未及時補充,就可能引發骨質疏鬆症。全球約每三名50歲以上成人,就有一人屬高風險族群,特別是長者與停經後婦女,更容易發生骨質流失。

骨質疏鬆的診斷可透過脊椎X光、超音波骨密儀(QUS)與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其中DXA為最準確的檢測方式,也是量化骨質疏鬆的重要依據。T值低於-2.5表示骨質疏鬆,介於-1.0至-2.5為骨質缺乏。

陳昱彰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的骨折風險比一般人高出約六成,尤其以髖關節骨折為主。這與糖尿病導致的骨質生成減少與骨代謝降低有關,需特別提高警覺。

儲存骨本從年輕開始 營養與運動雙管齊下

陳昱彰醫師建議,骨質健康應及早維護,從年輕開始就應攝取足夠的鈣與維他命D3,每日鈣攝取量應達1000至1200毫克,維他命D3約800至1000 IU,骨質疏鬆或已骨折者可增至2000 IU。

常見高鈣食物包括奶類、乳酪、堅果、芝麻與深綠色蔬菜;富含維他命D3的食物則有動物肝臟、蛋黃及多油脂魚類。搭配跑步、跳繩或重量訓練等規律運動,可提升肌力與骨密度,並建議定期進行骨密檢測,讓高風險族群能及早發現並治療。

藥物治療分抑制與生成 新型雙向調節療法效果佳

藥物治療方面,目前主要有「抑制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方向。抑制骨質流失的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類與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以及抑制RANKL的單株抗體(Denosumab);促進骨質生成的則有副甲狀腺素衍生物(Teriparatide),需每日注射。

近年亦出現同時具有促生與抑蝕效果的Sclerostin抑制單株抗體(Romosozumab),每月施打一劑,一年療程即可顯著改善骨質狀況。

養成好習慣是關鍵 預防勝於治療

陳昱彰醫師提醒,骨質疏鬆防治應從日常做起,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是最根本的保護措施。健康需要提早投資,唯有預防勝於治療,才能避免骨折導致的長期臥床與生活品質下降。

查看原始文章

不再只是老人病?現代人久坐、睡眠差 「骨質疏鬆」恐提前找上門!

台灣健康醫療網

65歲婦人背痛2年竟是骨質疏鬆! 醫教「這樣做」防骨本流失

台灣健康醫療網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