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長期吃抗生素後易攰易腹瀉?醫生揭1種細菌感染恐加速老化

am730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9小時前
長期吃抗生素後易攰易腹瀉?醫生揭1種細菌感染恐加速老化

長期吃抗生素會有嚴重後果?有醫生指出,如果你長期服用抗生素或受到感染後發現腸胃變得敏感,不但有時會腹瀉,更常感到疲倦。醫生指出,有可能是體內出現困難梭狀芽孢桿菌,若這種菌長期在體內,有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當中包括加速老化。

長期吃抗生素後易攰易腹瀉?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生在其facebook專頁上分享一宗病例指,一名女子表示年初感染COVID-19後,併發了一次嚴重的細菌感染,並服用了抗生素和抑制胃酸的藥物。之後,她感到身體狀況變得奇怪,包括腸胃敏感、容易疲倦,甚至有時腹瀉。經糞便菌相分析檢查後,發現她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比例高達25%。

1種細菌感染恐加速老化

甚麼是困難梭狀芽孢桿菌?劉醫生解釋指,這是一種能在腸道內長期生存的細菌,並可形成耐環境的芽孢。小量存在時可能不會造成問題,但當數量過多且產生毒素的菌株增長時,就可能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可能導致:

  • 腹瀉、脹氣與腹痛:尤其是反覆出現的水樣腹瀉,甚至可能引發偽膜性腸炎。
  • 營養吸收不良:腸黏膜長期受損,可能導致缺乏蛋白質、維他命和礦物質。
  • 慢性發炎:腸道黏膜受損,免疫系統長期處於警戒狀態,加速老化,並增加某些疾病風險。
  • 腸道菌相失衡:壞菌過多、好菌過少,可能影響免疫、代謝,甚至影響情緒和睡眠。

如何處理困難梭狀芽孢桿菌?

至於應該如何處理困難梭狀芽孢桿菌?劉醫生表示,如果有腹瀉且檢出毒素陽性,就需由醫師評估是否使用專用抗生素,並
同時補充電解質,調整飲食,並在病情穩定後重建腸道菌相。不過,如果沒有腹瀉,僅比例偏高,就有可能是「定殖」,不一定需要立即用藥,但需積極改善腸道環境,以避免未來出現症狀。

劉醫生指,薑黃和大蒜等也有助於抑制壞菌。不過,你有時會建議使用特定的植物精油來協助抑制壞菌,例如:

  • 牛至精油(Oregano oil)
  • 百里香精油(Thyme oil)
  • 丁香精油(Clove oil)

這些天然萃取物含有香酚類化合物與萜烯類物質,有助於破壞細菌細胞膜,抑制其生長。需要注意的是,這類精油必須由專業醫生評估劑量與使用時間。

常見引致食物中毒細菌圖鑑|(食物安全中心fb)
常見引致食物中毒細菌圖鑑|李斯特菌(食物安全中心fb)
常見引致食物中毒細菌圖鑑|沙門氏菌(食物安全中心fb)
常見引致食物中毒細菌圖鑑|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安全中心fb)
常見引致食物中毒細菌圖鑑|金黃葡萄球菌(食物安全中心fb)
常見引致食物中毒細菌圖鑑|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 (食物安全中心fb)
常見引致食物中毒細菌圖鑑|蠟樣芽孢桿菌 (食物安全中心fb)

3招預防困難梭狀芽孢桿菌影響身體

劉醫生指,如果不希望困難梭狀芽孢桿菌影響身體,就建議遵循以下3大預防措施:

1. 避免隨意長期使用抗生素:除非必要,療程結束後應修復腸道菌相。
2. 避免長期過度抑制胃酸(PPI類藥物):除非醫師建議,因為胃酸是天然的第一道防線。
3. 日常維持腸道菌相平衡:

  • 多吃高纖蔬果(如洋葱、韭菜、蘆筍、番薯、燕麥),餵養好菌。
  • 補充發酵食物(如乳酪、味噌、泡菜、康普茶),增加菌種多樣性。
  • 減少精製糖與加工食品,以避免餵養壞菌。

劉醫生強調,腸道被稱為我們的「第二大腦」,菌相的平衡與否直接影響全身健康。困難梭狀芽孢桿菌雖然是腸道的常客,但當比例過高,便可能成為麻煩的來源。照顧好腸道,就是在照顧免疫力與整體健康。如果你曾長期使用抗生素或抑酸劑,或感染後腸胃狀況持續不穩定,建議檢查腸道菌相,及早調整,讓好菌回家、壞菌退場。

原文刊登於 AM730

睇完新聞,記得追蹤am730以下平台,接收最新、最啱你嘅消息!
Facebook:am730 (https://www.facebook.com/am730hk)
Instagram:am730hk (https://www.instagram.com/am730hk/)
YouTube:am730 (https://www.youtube.com/c/am730video)

查看原始文章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問AI」後竟自行停藥!醫生提醒:食藥還是要聽醫生講

am730

出國前做好準備 預防腦膜炎雙球菌感染

am730

溫泉入眼引發角膜炎!「這2種角膜炎」治療完全不同

am730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