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影音】讓大腦抗老不失智!權威醫師許正典教你從生活做起的「認知訓練法」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08月25日09:24 • 發布於 08月25日11:24 • 楊依嘉

隨著台灣高齡人口激增,失智症已成國民健康大挑戰。面對輕度認知障礙與早期退化,許多家屬常問:「可以訓練改善嗎?」本篇專訪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完整解答認知訓練的實證依據、操作方式與常見迷思,幫助大腦抗老減緩退化。

Q1: 我們常聽到「認知訓練」這個詞,什麼是認知訓練?

許正典醫師:認知訓練是幫助我們大腦維持與發揮應對生活各種需求的能力,涵蓋了記憶、理解、抽象運算、空間感知與注意力等功能,讓我們能夠適應生活、建立人際關係與家庭社會價值。

五大認知能力包括:

處理與注意力:是否能專注於當下、排除干擾。

記憶力:記得多久、多深、多廣。

理解力:是否知道記住的是什麼內容。

抽象與運算力:能正確推理與理解數值關係。

空間感知:辨識環境、避開危險、物品用途應用。

Q2:失智症患者真的訓練得回來嗎?這樣的訓練是讓他變聰明?還是延緩退化?

許正典醫師:失智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訓練目的是「延緩退化」而非「變聰明」。就像外貌可以凍齡,大腦也可以透過訓練維持功能,避免過早失能。許正典形容:「落日還是有餘暉」,希望大家能優雅老化。

Q3 :什麼人需要認知訓練?是輕度失智才有效?還是家中長輩健忘就可以開始做?

許正典醫師:每個人都應進行認知訓練,就像孩子都需要受教育。40歲後認知功能會逐漸下降,此時就要透過不斷學習、訓練與興趣刺激來「存認知老本」,愈早開始效果愈好。

Q4 :輕度失智做認知訓練才有效嗎?

許正典醫師:愈早期開始訓練效果愈顯著,因為記憶還在淺層。透過組織訓練、引導回想,能將片段記憶重新堆疊起來,重建完整的認知架構。

Q5 :如果還沒有失智症,但家人開始健忘,現在做認知訓練還來得及嗎?

許正典醫師:當然可以。40歲後大腦功能靠「吃老本」,如果不持續學習與連結,就會加速崩解。即使只是健忘,也可以開始訓練,目標是讓崩解速度變慢、生活困擾變少。

Q6 :不同程度的失智,訓練方式要調整嗎?

許正典醫師:認知訓練要視個案而定:

  • 輕度:可問「你不戴眼鏡還有什麼選擇?」啟發創造與思考。
  • 中度:以生活導向訓練,例如「這副眼鏡是開車還是看書用?」

愈輕度,訓練可挑戰;愈重度,訓練要簡單生活化,讓病人有成就感。

Q7 :中度失智也能訓練嗎?

許正典醫師:可以。訓練方式要貼近日常、問題簡單,例如用眼鏡的用途來引導。重要的是,問題要能讓對方思考生活連結,也能依能力做出選擇。

Q8: 自己在家可以做什麼訓練?

許正典醫師:從「聽、說、讀、寫、算」開始:

:做簡單邏輯運算,如行動支付、記帳等日常應用。

:聽廣播、朗讀、唱歌,練習理解與反應。

:主動正向表達,例如:「今天過得怎樣?」

:看圖文、文章,加強推理與記憶。

:把所學寫下來,組織與表達訓練。

Q9 :市面上很多認知APP、桌遊、遊戲機,真的有效嗎?有推薦嗎?

許正典醫師:「黑貓白貓會抓老鼠就是好貓。」只要能訓練認知就值得嘗試。不論是紙本或APP重點是「要開始做」,而開始的第一步,就是讀懂操作手冊。這本身就是很好的SOP訓練。

完成一個遊戲、得到鼓勵,都能建立自信與成就感,進而強化認知。

Q10: 什麼時候該用哪一種訓練方式?

許正典醫師:從有興趣、熟悉、容易上手的方式開始。比如小時候愛下棋的人,可以從象棋、跳棋入門,連結記憶與操作。若覺得孤單,就和朋友一起訓練,透過互動觀察別人的認知行為,更能強化學習。

Q11: 除了玩遊戲,日常生活哪些事也算認知訓練?買菜、記帳可以嗎?

許正典醫師:認知訓練需搭配:

  • 運動:促進多巴胺、內啡肽分泌,提升記憶與好心情。
  • 活動:參與社交、生活行動,維持靈活性。
  • 勞動:像買菜、記帳、儲值、轉帳等實用任務。

即使玩股票也行,只要在能力範圍內、不要貪心。每一天過得自在精采,就是最好的訓練方式。

Q12: 長輩如果不喜歡、不想訓練,怎麼辦?

許正典醫師:先從熟悉的事物開始引導,如看電視節目後聊劇情、談往事,引發興趣與互動。若他排斥新遊戲或APP,不妨用懷舊遊戲或活動入門,降低防衛心,再慢慢加入其他訓練方式。

綜藝或益智節目也可成為家庭互動素材,有些節目難度設計恰到好處,不失挑戰又能快樂參與,訓練效果佳。

Q13 :認知訓練一定要搭配藥物嗎?

許正典醫師:如果已經確診失智,建議搭配藥物治療。因為大腦已經出現類澱粉蛋白堆積,影響神經傳導,藥物能改善傳導、增進訓練效果。

若還沒到失智,只是早期退化或健忘,就可靠「保養頭腦」:吃好、睡好、心情好。避免過度焦慮、煩惱未來的事,也是預防關鍵。

Q14: 醫師有遇過成功的案例嗎?例如本來退化得很嚴重,但透過訓練改善的?

許正典醫師:有些人雖然出現早期的健忘、丟三落四,但透過規律的認知訓練、作息安排與成就感建立,三個月後明顯改善,不再害怕健忘,重拾掌控感與生活自信。

Q15:有沒有什麼錯誤的認知訓練方式,家屬做了反而造成壓力或退步?

許正典醫師:錯誤方式之一是「眼高手低」,高估自己的能力而陷入高風險活動(如過度相信投資群組),反而出現認知錯亂。另一種錯誤是家屬操之過急,企圖大量安排運動與活動,結果讓被照顧者與自己都疲憊不堪。應該循序漸進,按步就班,以快樂與成就感為前提。

Q16:對觀眾來說,如果想今天就開始幫家人練習認知,有沒有一個最簡單的起點或建議?

許正典醫師:

從「停看聽」開始:

  • :照顧者先放慢腳步,觀察長輩是否有認知退化。
  • :聽長輩自己表達記憶上的困擾與反應。
  • :實際觀察行為是否異常,並聽取其他家人與朋友的意見。

從這三個面向出發,有助於釐清長輩的狀態與合適的訓練方式。

Q17:失智患者若同時有情緒低落或憂鬱,是否會影響認知訓練?

許正典醫師:會。心情不好會影響記憶力,容易產生負面記憶與挫折感,進而放棄學習。要維持認知訓練效果,除了營造好情緒,更需保障良好睡眠,透過夜間修復機制,排除自由基、恢復神經傳導,才是訓練的基礎。

Q18:如果長輩是「假性失智」,其實是憂鬱引起的認知退化,那認知訓練還有幫助嗎?

許正典醫師:有幫助。假性失智往往來自憂鬱情緒,會讓患者對訓練表現出拒絕、不想做的態度。真正失智者則會努力嘗試但力不從心。若能改善心情、建立自信,就能打破憂鬱的惡性循環,提升成就感與認知能力。

Q19:認知訓練會不會也能幫助穩定情緒、減少譫妄發生?

許正典醫師:會。認知與情緒是相輔相成的,心情好、身體好,整體狀態才會穩定。當身體健康、血糖血壓穩定,焦慮與恐懼感就會減少,人也更敢於嘗試挑戰,帶動良好循環。

譫妄往往來自電解質不平衡、作息混亂等問題,若能透過認知訓練維持判斷力、情緒穩定,就不易受到幻覺、幻聽干擾,有助於預防譫妄。

認知訓練不只是為了不失智,更是為了過得更自在、活得更有尊嚴。每天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一起「存認知老本」,讓我們不怕變老,更能樂齡享老。

諮詢專家: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

文、影音 / 楊依嘉、黃子軒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

癌症治療造成記憶力大衰退?用這些方法重建生活能力

Heho 健康(台灣)

有節奏性的音樂可以幫助中風病人復健!

Heho 健康(台灣)

國小兄妹早上5點寫作業!超齡學習對孩子好嗎?

Heho 健康(台灣)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