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一遇」大雨講法「科學」? 返工唔掛八號波體貼市民?
全球天氣暖化問題加劇,極端天氣愈來愈常見,每逢黑雨、颱風侵襲,全港多區例必呈現「災區」景象,今集《功夫茶》請來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解構此現象。林表示,近年多次出現「數百年一遇」颱風,並非「不科學」的表述,而是不同區域出現暴雨,是兩件不同事件,猶如賭場擲骰連續兩次擲出6點,反而大家應反思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談及「五百年一遇」或「世紀黑雨」等說法,林指出這些表述源於天文台根據過往百多年的降雨數據計算出的概率。例如天文台站點錄得的某場暴雨可能是「500年一遇」,即每年有0.2%的發生概率;而在另一區域如筲箕灣,類似強度的暴雨也可能是其自身的「500年一遇」。這並不意味兩者互相矛盾,而是獨立事件,類似賭場中不同賭桌連續擲出六點的情況,這是科學說法中的「重現期」,用以量化極端天氣的罕見程度。然而,當連續數年出現此類事件,市民難免質疑其合理性,甚至認為是政府部門為應對不力而「卸責」。林坦言,氣候變化令降雨模式改變,過往數據未必能完全反映當前情況,這正是需要關注的焦點。
近年香港的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黃大仙港鐵站淹浸、停車場車輛沒頂等情景屢見不鮮。林分析,氣候變化令降雨強度增加,同時城市化進程加劇了問題。人口增長與城市垃圾增多阻塞排水系統,令洪水更難消退。林回顧,氣候變化的影響自1970年代起逐漸顯現,近20年尤為劇烈。他以個人經歷為例,小時候香港每年僅有數晚酷熱難眠,市民或睡在地上或天台納涼,而如今香港每年酷熱夜晚已增至約50天,遠超2000年時的20多天。這種變化不僅限於香港,全球範圍內熱浪等極端天氣亦已顯示氣候問題的普遍性。
林憶述2006年颱風「派比安」的爭議,當時維港風速未達八號風球標準,他堅持不發更高警告,卻引來市民批評。此事件反映科學原則與公眾期望的平衡難題。現今天文台傾向在非繁忙時段發出警告,以減少交通擠塞等風險。
林又以自身生活方式為例,呼籲市民從小處做起應對氣候變化。他常年不用冷氣,皆因冷氣耗電高,間接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根據香港機電工程署數據,空調佔全港住宅耗電量約3成。林建議市民將冷氣設定為27°C,同時使用一級能源標籤的變頻冷氣機再結合風扇使用,能進一步降低耗電量並提升舒適度。他分享一位網友的經驗,採用此方法後成功節省三分之二電費。
面對質疑個人行動是否微不足道,林反駁道,全球氣候問題源於每個人的微小行為累積。以中國和印度為例,兩國人口佔全球近3成半,若每人減少少許能源消耗,影響將十分顯著。他強調,香港市民應以身作則,避免因他人不行動而放棄努力。林超英的分享揭示了極端天氣背後的科學與挑戰,同時提醒我們,個人行動在氣候變化議題中不容小覷。從謹慎使用冷氣到關注天文台預警,每一步都為更可持續的未來貢獻力量。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