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聽到嗡嗡、蟬鳴、流水聲?中醫師建議:舒緩耳鳴不適壓 6 穴位有用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10月22日09:02 • 發布於 10月22日09:42 • 黃慧玫

耳鳴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之一,可能會出現嗡嗡聲、流水聲、蟬鳴聲等,尤其是安靜時特別明顯。許多人已經習慣與之共處,但有時卻會引發頭暈、頭痛,以及影響睡眠與情緒,生活品質因此下滑。

耳鳴與氣血、臟腑有關,分成四型

初鳴堂中醫診所徐瑋憶中醫師表示,「耳為腎之竅」,耳鳴不只是耳部問題,而是氣血失調、臟腑功能失衡的反映,常與腎、肝、脾三臟相關。依症狀可分為四型:

腎虛型

常見於年長者、長期熬夜或體虛者。耳鳴聲低,如蟬鳴或流水,伴隨腰痠、膝軟、頭暈。治以補腎填精、養陰益氣,可用六味地黃丸或熟地、枸杞、山茱萸等藥。

飲食建議:

多食黑芝麻、核桃、山藥、桑椹等補腎養血之品,避免咖啡、酒精與辛辣刺激。

肝火上炎型

多見於情緒緊繃、壓力大的人。耳鳴聲大而急,如潮水或雷鳴,常伴頭痛、口苦、目赤、失眠。治宜清肝瀉火,可用龍膽瀉肝湯或配菊花、梔子、夏枯草等。

飲食建議:

可飲用綠豆湯、決明子茶、菊花茶以清火;避免吃燒烤、油炸、烈酒等助火食物。

脾虛氣陷型

由久病或飲食不節所致。耳鳴時輕時重,疲倦時加劇,伴氣短、食慾差、面色蒼白。治以健脾益氣、升清提陽,可用補中益氣湯或四君子湯加減。

飲食建議:

宜食山藥、小米粥、紅棗、桂圓、黃耆燉雞湯等健脾補氣;忌生冷與油膩。

痰濁阻竅型

多因嗜食油膩,脾失運化所致。耳鳴伴頭重如裹、胸悶噁心、聽力下降。治宜化痰除濁,可用溫膽湯配半夏、陳皮、茯苓等。

飲食建議:

多食白蘿蔔、冬瓜、薏仁、陳皮,有助利濕化痰;忌甜食、乳製品及炸物。

穴位保健,促進氣血循環能預防

徐瑋憶指出,中醫認為「氣行則血行」,適度按摩穴位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對輕度耳鳴有助改善。日常可早晚以手掌輕拍耳前、耳後及頭頂各 1 分鐘,促進局部循環、預防耳鳴。常用穴位如下:

  • 聽宮穴:耳珠前方張口凹陷處,能疏通耳竅。每日按壓 1~2 分鐘。
  • 聽會穴:耳屏前,下頷骨關節處,按壓有酸脹感即可。
  • 翳風穴:耳垂後方凹陷處,按壓可散風清熱、減輕耳悶。
  • 太溪穴:內踝尖與跟腱連線中點,為補腎要穴,可配合熱敷。
  • 百會穴:頭頂正中,可提氣醒腦,促進氣血上達。
  • 足三里穴:膝下三寸,能補氣健脾,強身益氣。

生活調養,濡養脾胃、緩解情緒

徐瑋憶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充盈則耳得濡養,若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耳鳴、頭暈、疲倦便容易發作。建議可以多吃山藥、白扁豆、小米、南瓜、紅棗等健脾食材。

此外,飲食宜七分飽,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與長時間空腹。忌冰飲、甜點、炸物,以免損傷脾陽。規律作息也相當重要,建議每晚都在 23 點前就入睡,避免熬夜以保腎精。

情緒調養亦是關鍵,因「思則氣結、怒則氣上」,可多做深呼吸、冥想、散步,讓肝氣舒暢、氣血運行順暢。運動如太極、氣功、快走等,可促進氣血運化、改善代謝,對預防耳鳴尤為有益。

徐瑋憶強調,耳鳴雖非重病,但卻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若能從臟腑平衡、氣血調和著手,配合個人體質調理、飲食節制與穴位保健,便可逐步緩解。中醫講究「治未病」,只要持之以恆,耳鳴自然可遠離,讓生活重回「耳清心靜」。

養生茶飲推薦:黃耆紅棗茶

藥材:黃耆 5 克、紅棗 2 枚。
作法:熱水沖泡代茶飲,每日 1~2 次。
效用:可補氣健脾、改善氣血不足型耳鳴。

諮詢專家:初鳴堂中醫診所 徐瑋憶中醫師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

為何喝水都會胖?5 大易胖體質對症調整

Heho 健康(台灣)

腦袋昏沉、記憶變差,連說話都卡卡?跟著中醫做 4 件事,你找回清晰腦袋

Heho 健康(台灣)

用腦過度記憶差?緊張就腹瀉便秘?中醫師分享調養清單,提升考試表現

Heho 健康(台灣)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