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患抑鬱個案數字持續攀升 8成患者曾有自殺念頭
港人出現的情緒問題備受關注,在今日(5日 )一個圓桌論壇上,有指目前最新估算顯示抑鬱症個案數字持續攀升,全港約有30萬名抑鬱症患者,當中或有5.4萬人屬於「頑治性抑鬱症」,即患者在服用至少兩種常規抗抑鬱治療後仍未見效,又指8成患者曾經有自殺念頭,「頑治性抑鬱症」的患者或有更高比率。
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陳秀雯表示,一般人或嘗試自行檢查抑鬱症狀,但實際上難以理解,就如「隻隻字都識,但係加埋就唔識」。她舉例,一般人或曾經因為旅行時差、生病感冒等情況有身體不適,但各項症狀齊集並達致抑鬱症「診斷門檻」,就會變得難以理解。她指抑鬱和自殺問題不能分割,而本港有5分之1青年曾有自殺念頭,一般只有貼近臨床才能判斷走向。她又指現存制度有不同治療方式及個案管理,但並非所有市民都能接觸,因為相關專業人士人手不足。
利民會臨床心理學家江偉賢表示,一般人或因為金錢、「唔得閒」等不同原因,未必會「有病即刻去睇醫生」。他指出,對於抑鬱症患者或更難有動力看醫生,而且很多時候藥物治療需時,「藥效未到,副作用先嚟」。他指患者經歷如通向「絕望」的心路歷程,期望外界給予患者更多耐性,以及給予更多陪伴,讓他們走向更好的世界。
資深社工蘇嘉寶表示,曾有單親婦女因為工作及照顧子女壓力,「發噩夢被火燒、被追殺」,引發嚴重抑鬱病導致停薪留職,該個案嘗試調校6種抗抑鬱藥物,在微調運動習慣地介入手段後,最終成功復工並做到退休。另一個青少年個案日夜顛倒、時常失眠,她指該個案因為食藥辛苦自行停藥,在約半年介入後改青年開始嘗試與朋友聚会,學習打鼓、打扮。她呼籲社區、工作環境、校園及家庭,不同方面應該嘗試共建精神健康友善環境。
早前宣布不競逐連任的社福界議員狄志遠表示,若未能真正協助患者,很好的醫療體系都是「失敗」。他指現時議員問了問題、官員作出回應,但社會依然如此,翌日又有小童「跌咗落去」。他認為應該及早識別、及早介入,設立科學化的篩選機制和工具,同時提供處理內政和實務指引。
他又認為現時處理方法太「切割」,應該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研究問題,又指要提高公眾教育,加強認知便能減少歧視,又舉例一般家長對於「精神科醫生」或感到害怕,突然教育重要。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