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爆點/最寫實的驚悚電影!瑞士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代表《失控夜班》看見醫療體系崩潰的冰山一角
這是一部真實得像人生的電影。
瑞士票房冠軍電影《失控夜班》講的是一個平凡的夜晚,發生在醫院病房裡,一個護士身上的日常故事。沒有驚悚的配樂,不靠血淋淋的場面,當然也沒有醫療劇中常見的無敵醫師聖光,它就只是拍出一個年輕護士在醫院值班的晚上,卻能夠讓人刻骨銘心地感受到「醫療人力不足」這幾個字背後所代表的絕望、殘酷與困境。瑞士導演佩特拉‧沃爾普沒有為電影加上任何美化濾鏡,卻拍出一場彷彿像是偷窺現場的實境電影,角色只有病患、護士,偶然現身的醫師,與隨時可能崩潰的醫療系統。
德國影后萊奧妮‧貝內施飾演女主角護士芙蘿拉,從頭開始,跟著她走進醫院還帶著陽光的午後,她換上了剛買的新球鞋,精神奕奕地開始值班。同事臨時請假、人手短缺、請不到臨時工、電話響個不停,以及病人一個接一個湧上來。癌末病危的年輕母親、焦急等待檢查報告的老人、遲到的開刀病患、情緒失控的失智老婦,以及住在私人病房的刻薄有錢人。
我們跟著芙蘿拉像八爪章魚一樣,條理分明、一絲不苟地處理所有同時而來的需求,她必須同時打針、安撫病患、配藥、推病床、紀錄,中間接受各種病人和家屬的情緒勒索,還要以高度冷靜和效率奔跑在所有的病房場景,在完全沒有停下來的高壓狀況中,一個閃神的嚴重錯誤,讓芙蘿拉的理智逐漸被推向了爆炸邊緣。
佩特拉‧沃爾普的創作靈感來自對護理師室友長期相處的觀察,每天看著對方拖著疲憊的身體與長期被體制忽視的情緒回家,她明白這些沉默的吶喊,需要有人紀錄下來。《失控夜班》在瑞士上映後立刻登頂票房冠軍,並代表瑞士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在柏林影展進行首映時,導演邀請了現役護理師穿著制服一起走上紅毯,場面本身就像是一場對現實發出的集體證言,護理師們紛紛舉起「#我們都是芙蘿拉」的標語,那並不只是宣傳噱頭,而是醫護人員們發自內心的求救與呼喊。
導演之前獲獎無數的作品包括《夢土》、《老娘要革命》都持續關注女性處境,《失控夜班》則把目光拉到醫療現場,一個八成從業人員都是女性的行業。這部作品是她的第三部長片,也是她最鋒利的一部,她以近乎客觀的方式,拍出了這個幾乎天天發生在世界各處的驚悚故事,護理師身為醫療體系最重要的基石,卻長年被社會忽視甚至被貶低價值。故事裡,沒有人是真正的壞人,也沒有人犯錯。
病人需要被同理,得到正確且妥善的醫療處置,而醫護環境的極限超載也是血淋淋的事實,制度問題與缺工危機,以及早已習慣把醫療視為理所當然的便利服務,導演想呈現的不是善惡判斷,而是一場無論現階段或未來,都可能無解的輪迴。
而《失控夜班》的靈魂,毫無疑問是女主角萊奧妮‧貝內施,去年才以《失控教室》奪下德國影后,她是德國目前最具實力的新生代女演員。劇情中幾乎全部的場面都聚焦在她身上,為了忠實呈現角色的熟練動作與流暢感,她實地到瑞士醫院實習,學會所有護理師的基本動作,她說:「醫療劇往往把醫生當英雄,護理人員只是背景。
但事實上,很多救命的責任都在他們肩上。」《失控夜班》的動人之處,在於它既不浪漫化醫療現場,也不把護理人員描寫成無私奉獻的聖人。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各種被壓縮到極限的現實。病患的焦慮和不耐、家屬的怒火、護理師的無助和崩潰。沒有人是壞人,但環境卻讓每個人都成了受害者,而觀眾只能屏住呼吸,陪著芙蘿拉一起度過那無盡的漫漫長夜。
《失控夜班》上映後迅速引爆輿論,新聞大量討論的是醫護短缺的殘酷現實,專家預測到本世紀末,全球將缺少一千三百萬名護理師,《失控夜班》殘酷地展示了這個束手無策的現況。這些無助的夜晚不是單一個案,而正在世界各地的真實世界裡不斷重複上演,在你我熟睡的時刻,有成千上萬個芙蘿拉穿著制服,背著超過他們所能夠承受的責任,努力把病人的生命撐到下一次天亮。
在承受整晚的高壓之後,芙蘿拉脫下第一天穿上,卻已經髒污不堪的上班鞋,拖著身心俱疲的身體下班。而導演直到最後一個鏡頭,才終於給了芙蘿拉一個非寫實的溫柔瞬間,既魔幻、溫暖又令人鼻酸。或許,有時候醫護人員需要的,只是一聲謝謝,一個理解的眼神,或者一句:「你辛苦了。」《失控夜班》將於8月29日在台上映。
自介:
資深媒體工作者,曾任國際中文版封面及電影線採訪編輯。成長於港片最輝煌的80年代,相信在黑黑的電影院裡痛哭一場的神奇療癒力,沒有一場好電影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那就看兩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