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活動完發燒、頭痛、出紅疹?恐是「這蟲」爬上身
65 歲陳先生 4 月中起每天發燒至 39 度,陸續出現畏寒、頭痛、咳嗽、紅色斑丘疹、肝功能異常、焦痂等,醫師懷疑可能是恙蟲病,給予抗生素治療數日後痊癒。醫師提醒,夏季較多戶外活動時恙蟲病例可能大增,民眾應做好防護措施,若有高燒合併肝功能異常,應將恙蟲病列入鑑別診斷,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台灣去年有 257 例恙蟲病,今年截至四月初也有 10 例。臺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感染科主治醫師蔡宛庭表示,恙蟎的幼蟲會爬行到宿主柔軟的皮膚刺吸宿主體液,進而將身上的細菌「恙蟲立克次體」傳播給宿主,感染病人將出現高燒、背痛、頭痛、盜汗、惡寒、結膜充血、咳嗽、淋巴結腫大、衣服覆蓋處有焦痂,發燒數天後皮膚也會有斑丘狀紅疹,嚴重可併發肺炎與呼吸衰竭、腦膜炎、心肌炎等,死亡率達 1%至 60%
恙蟲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好發於亞太地區,以東南亞、印尼、中國大陸、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北部農村病例較多。台灣以花東、離島、高屏、南投較為盛行,當民眾在戶外直接接觸恙蟲,或接觸到嚙齒類、哺乳類、鳥類等宿主時,就易被恙蟲盯上。
蔡宛庭分享,陳先生清明節返鄉掃墓、郊山健行後,出現發燒、頭痛、等症狀,就醫後發現白血球、腎功能、肝功能都有輕微升高,脾臟腫大,雙側肺部發炎,鼠蹊部有約 2 公分的無痛性結痂,高度懷疑是恙蟲病,幸好經抗生素治療後病情好轉。
蔡宛庭提醒,民眾進行戶外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靴子等,並於皮膚裸露處塗抹防蚊藥劑,降低遭恙蟲叮咬機率。如有相關症狀,須盡快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以及時給予相應治療。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