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兒島海域地震增至千次 氣象廳籲警惕5級強震 專家分析「7.5預言」機率
日本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近海自6月21日起接連發生地震,截至周三(7月3日)早上11時40分,累計錄得震度1級或以上地震多達1000次,為1995年以來最多。日本氣象廳警告,地震活動持續活躍,預料短期內仍可能出現震度5級以上的強烈地震,呼籲當地居民提高警覺。
地震主要集中在鹿兒島縣十島村一帶,包括惡石島和小寶島周邊海域。氣象廳表示,今次地震源自陸側板塊內部,震源位置與2021年及2023年出現群發地震時相近。周三清晨,小寶島附近發生地震,惡石島觀測到震度4級的搖晃,而前一日,小寶島則錄得一次規模5.6級、震源深度約20公里的強震,所幸並未引發海嘯。
自6月21日以來,該區地震活動顯著增強,單日最高紀錄為6月23日的183次,此外7月1日錄得155次,6月22日亦有119次。觀測顯示,至今共出現震度5弱地震3次,震度4地震20次,震度3為66次,震度2為238次,震度1則達673次。氣象廳指出,這些數字遠超2023年9月(15日間346次)及2021年12月(26日間308次)所錄得的群發地震紀錄,規模及頻率均創新高。
由於接連強震發生,社交媒體上不乏猜測與揣測,部分網民提及日本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預言2025年7月5日將發生大災難,並引述「吐噶喇規律」,即指列島發生多次地震後,日本本土或會出現大地震的現象。以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為例,震災前曾有吐噶喇列島一帶出現地震活動,引起部分民眾憂慮。
不過,地震專家強調今次情況與相關預言無關。熊本大學副教授、海洋火山學專家橫瀨久芳指出,根據震源位置與深度分析,這系列地震屬例行性群發地震,是當地斷層活動活躍所致,與所謂的「吐噶喇規律」、7月5日大災難預言或南海海槽地震均無關聯。他解釋,吐噶喇海域下方分布三條活躍斷層,近日本次強震可能發生於最南端的活動斷層,斷層周邊活躍程度增加,導致整體地震次數飆升。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教授酒井慎一亦表示,從地質構造來看,地震源於陸側板塊內部的正斷層活動,由西北—東南方向的拉力引致地殼錯動,並非由外部震源誘發。他指出,吐噶喇列島群發地震過去曾持續數日或數月,目前雖未能排除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但強調沒有證據顯示7月5日將發生災難。
氣象廳呼籲當地居民根據官方資訊冷靜應對,並做好地震防災準備,勿受謠言或未經證實的預言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