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研究:孕婦社群媒體使用量增!負面影片頻繁推送 恐加劇孕期焦慮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09月25日12: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
今(2025)年8月一項針對懷孕期間社群媒體使用的研究發現,雖然社群媒體能提供同儕建議、支持和衛教資訊,但錯誤訊息、加劇焦慮和過度使用等挑戰依然存在。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日前社群平台陸續有影片宣稱「配方奶含糖過高恐讓嬰兒過動」、「孕期吃麵導致胎兒沒心跳」等錯誤資訊,引發不少醫師、營養師等出面闢謠,並斥責影片內容引起不必要的焦慮。《衛報》近期也報導,受訪孕婦表示,自從自己懷孕後,社群媒體如Instagram、TikTok大量推送孕期相關負面影片,內容包括流產、死胎、分娩併發症等,而準媽媽情緒本來就敏感,頻繁看到這些影片更對心理健康造成嚴重衝擊。

孕媽媽分享親身經歷 流產、死胎影片放大孕期恐懼

TikTok用戶Kathryn Wheeler分享,自己懷孕後開始按讚、保存和分享孕期相關的影片。有一天,TikTok推送了一段女性抱著死胎哭泣的影片,「她的孩子23週就出生了,而我當時懷孕22週,感覺自己要完蛋了。」隨後演算法開始推播孕期最令人恐懼的內容,包括流產、胎兒畸形,甚至是產婦瀕死的分娩經歷。她曾因此刪除TikTok,但工作和社交需求又讓她不得不重新安裝。

35歲的Cherelle Mukoko目前懷孕8個月,她發現社群媒體特別針對她的黑人女性身分推送內容,例如黑人女性在醫院分娩時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高於白人女性,「這讓我在每次產檢時都格外謹慎和緊張。」她表示,這些負面內容確實會灌輸恐懼、焦慮,讓人不斷思考「這會發生在我身上嗎?我會是倒楣的那群人嗎?」

專家:社群媒體著重用戶黏著度 「恐懼」吸引注意力停駐

美國哈佛大學科技倫理研究學者Christina Inge博士指出,這些經歷並不令人意外。「社群媒體的目標是提升用戶的參與度,而恐懼是吸引用戶注意力的最大動力。」她解釋,一旦演算法偵測到用戶懷孕或可能懷孕,就會開始測試,即使用戶只是在關於懷孕的負面影片上停留一秒,也會被系統解讀為感興趣,進而推送更多類似內容。

Inge博士進一步說明,引起恐懼的內容之所以能持續受到關注,因為它營造了一種緊迫感,人們即使感到不安,也覺得需要繼續觀看,平台就能從中獲利。今(2025)年8月一項針對懷孕期間社群媒體使用的研究發現,雖然社群媒體能提供同儕建議、支持和衛教資訊,但錯誤訊息、加劇焦慮和過度使用等挑戰依然存在。另一項研究顯示,懷孕期間社群媒體使用時間、使用頻率和負面使用行為都會增加,並在懷孕20週時達到高峰。

了解演算法機制助擺脫惡性循環 但負面影片產後仍充斥

Inge博士建議,平台可在懷孕、健康等敏感領域刻意使用正面、強調證據的內容,並讓用戶了解演算法推薦內容的機制,並呼籲政府應針對敏感話題採取更強的保護措施。「幫助用戶理解他們看到的動態內容是由演算法建構,而非現實世界,可以幫助擺脫這種惡性循環。」

Wheeler的寶寶健康出生後,她以為可以鬆一口氣,但演算法隨即轉向推送新的恐懼內容。現在她的Instagram推薦影片包括:「寶寶小睡20分鐘就醒來時千萬別這樣做」、標示「這真的不安全」的嬰兒背帶影片,以及幼兒誤食樂高積木的內容。也許有些內容確實讓用戶成為更好、更謹慎、更有常識的父母,但代價可能相當沉重。

查看原始文章

網傳嬰兒配方奶超甜「等於2大瓶可樂」 醫師、營養師解析奶粉糖分來源!

台灣健康醫療網

女性疝氣常被當婦科病!醫提醒孕婦「2原因」更要警惕

台灣健康醫療網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