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運會直擊|專訪氣象台負責人揭工作神秘面紗 國際大賽首應用國家級AI模型 精準研判天氣助賽事順利舉行
第12屆世界運動會本月7至17日於四川成都舉行,當中開、閉幕禮及多個項目於室外舉行,直接受天氣狀况影響。本報專訪世運會氣象台下沉閉幕式現場氣象專員、成都市氣象局高級工程師高楷祥,揭開賽會工作組創新保障氣象服務的神秘面紗。他透露工作主要分預報、觀測兩方面,並首次在國際大賽應用國家級人工智能(AI)模型,精準研判賽區天氣,助相關項目在合適的時間順利舉行。
明報記者 許楚雅 成都直擊
作為非奧運項目的最高水平國際綜合性運動會,今屆世運會破天荒於戶外舉行開、閉幕禮,加上15個競賽場館的18個競賽大項均於戶外舉行,其中港隊銅牌得主鄭俊軒參加的滑水等部分項目更於公園湖泊進行,對天氣狀况的穩定性亦有更大考驗。
人工智能模型支撐世運會氣象「智腦」
賽場內外觀測設備形成天氣「感知網」
據高楷祥介紹,此次世運會氣象服務保障工作主要分為預報、觀測兩方面,並運用不少創新技術設備作為支撐,「我們在預報服務方面,依託『蓉城·靈犀』人工智能短臨降水預報模型,實現精細化雷達組合反射率外推預報,比賽期間成功研判成都東部新區七中校區在降雨1小時後趨於結束,世運會氣象台及時提醒比賽項目延後1小時舉行,精準服務棍網球比賽項目」。他表示,今次亦有3項國家級人工智能模型「風雷」、「風清」、「風順」,是屬首次在國際大型賽事中現身,「融入到世運會賽區0-60天無縫網格預報中,做到『氣象短臨——短中期——氣候預測』全流程保障」。
高楷祥表示,今屆世運多個場館設有「黑球溫度」專業特種觀測,比傳統百葉箱更精準測出體感溫度。戶外開幕禮上亦對座椅投入科技運用,「模仿現場座椅材料,接入溫度傳感器,若檢測到溫度超越人體可接受範圍,則會灑水降溫」。他指出,全市以855個站點構成地面氣象觀測網,配合天氣雷達、觀測站等,實現對各類災害性天氣實時可測。
成都世運會將於17日閉幕,據高楷祥透露相關籌備工作已進入尾聲,「我們最後一台鐳射射風雷達這兩天安裝完畢,監測裝置和氣象應急指揮車也會陸續的進場,下一步主要做好天氣短臨監測」。
世運開幕禮前懸掛紅色高溫預警
開幕禮後氣溫趨降體感狀態更佳
筆者從開幕至賽事中期的採訪中,收集運動員、義工、傳媒等人員對天氣的不同感受。有當地的士司機透露,成都因世運迎來「更涼爽夏天」,「開幕禮前每天都是攝氏30多、近40度,現在最低居然能有20幾度」。數據顯示,成都市氣象台早前連續10天發布高溫紅色預警信號,至開幕禮前夕解除。
今屆空手道女子個人形金牌得主港將劉慕裳,以及今屆在壁球女單得第4名的港隊一姐何子樂,均曾在開賽初期受訪時稱天氣炎熱需時適應;亦有傳媒因高溫感不適,事後需在媒體醫療室尋求「解暑」。成都市多區在周日上午遇暴雨天氣,但據滑水港將鄭俊軒反映,他所在的賽區僅是微雨,且氣溫因此下降,反而有利於比賽發揮。本報就此請教高楷祥,他表示工作組在多維度配合,以保障各方人士參與體驗更佳,「輔以物理降溫方式,例如道路灑水車等」。
據悉,今次世運參與規模為歷來之最。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候中心等國家級業務單位的15名專家早前已進駐成都世運會氣象台;四川省氣象局則擔任統籌角色,讓省市兩級業務人員協同作戰,為世運的氣象服務提供更全面穩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