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銀色海嘯 權威醫師甄瑞興解析「失智症診斷與健保、自費新療法」
根據統計,台灣約每12位65歲以上的長輩就有一人患有失智症,隨著高齡人口快速增加,失智症被形容為正在逼近的「銀色海嘯」。但許多人直到長輩開始忘東忘西、重複問話時,才驚覺問題可能比想像中嚴重。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甄瑞興主任,他用最白話、實用的方式,深入解釋:如何早期辨識失智?最新抽血與正子攝影診斷怎麼選?新一代阿茲海默症治療藥物該怎麼打?誰能打、又有哪些副作用與限制?一次看懂失智診斷與治療的全貌。
Q1.什麼是失智症?
甄瑞興醫師:失智症是一群影響記憶、思考與行為的症候群。初期可能像「假性失智」,例如壓力大、心情低落或過度疲累造成記憶變差。排除這些暫時性因素後,約有6-7成為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類型。
Q2.遺傳會導致失智嗎?
早發型失智症(如50歲前發病)家族遺傳比例高,約有50%機率遺傳,建議基因檢查。
一般阿茲海默症發生在65歲以後,遺傳比例不到10%。台灣大多數屬於非遺傳型,早發型僅佔千分之一。
失智症與年齡的關係:
65歲:約5%
- 70歲:約10%
- 80歲:約20%
- 90歲:約33%
Q3.為什麼女性失智機率較高?
甄瑞興醫師:阿茲海默症在女性的發生率是男性的兩倍,因此在十大死因中女性常因失智症導致死亡。晚期患者容易因肺炎、尿道感染、敗血症等併發症過世,早期照護品質會影響存活年限。
Q4.怎麼知道自己是否有失智?
甄瑞興醫師:
問診重點:是否常重複問同樣的話?是否忘記剛剛發生的事?例如:早餐吃什麼?昨晚喝什麼湯?
認知功能評估:可先做 MMSE 或 MoCA 測試。
進階檢查:
抽血:PTau217 生物標記(台灣尚未通過健保)
- 正子攝影(Amyloid PET):確認腦中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澱,沉澱程度達一定分數(如25分以上)才建議使用新藥。
Q5.新藥有哪些突破?
藥物種類:
日本藥(每月2次、打18個月,再每月維持)
- 美國藥(每月1針、打12-18個月)
作用原理:溶解腦中類澱粉沉澱,延緩病情進展6-8個月,可能延續好幾年。
治療費用:18個月療程約150萬元,健保未給付。
並非根治,而是延緩與清除類澱粉沉澱。日後仍可能再累積。
Q6.適合新藥治療對象條件?
確診阿茲海默症(生物標記+正子攝影)
類澱粉沉澱分數高(25~30以上)
通過以下安全檢查:
ApoE4基因檢測(避免同核性E4者)
無抗凝血劑服用、近一年無腦中風史
核磁共振無腦出血、血管病變
Q7.副作用有哪些?
- 15~30%會有輕微腦水腫、點狀出血(多無症狀)
- 3~6%會出現頭暈、頭痛、短暫認知改變
- 國外有死亡個案,台灣施打前檢查更嚴謹,副作用機率較低
- 前6個月需密切MRI追蹤副作用
Q8.為什麼新藥建議用在早期?
甄瑞興醫師:越早期介入,能維持功能、生活品質越久。若已中重度失智、臥床,清除類澱粉意義不大,無法恢復原本功能。
🔬 目前診斷流程簡表:
- 問診與認知測驗(MMSE、MoCA)
- 電腦斷層、MRI(排除中風、腫瘤等)
- 若懷疑阿茲海默症 → Amyloid PET 或脊髓液檢查
Q9.傳統藥與新藥的差別?
治療方式 作用 是否健保給付 傳統藥(乙醯膽鹼抑制劑) 改善記憶、生活功能(症狀治療) 部分給付 單株抗體新藥 清除類澱粉蛋白(疾病本質治療) 完全自費
Q10.未來展望:雞尾酒療法?
甄瑞興醫師:目前已可針對類澱粉進行治療,未來若濤蛋白(Tau)抗體也研發成功,可能形成「雙標靶」治療,類似愛滋病的雞尾酒療法,有望延長壽命與生活品質。
甄瑞興醫師提醒:若家中長輩開始記憶力變差、重複問話、不記得剛發生的事,建議及早就醫評估。早期診斷、早期介入,才是延緩失智症惡化的關鍵。
文、影音 / 楊依嘉、黃子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