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關係|憂慮制裁風險 中資機構觀望 俄企內地發債遇冷
受西方制裁影響,俄羅斯企業在中國發行人民幣計價「熊貓債」的計劃正面臨實質性阻礙。據《路透社》調查,盡管包括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天然氣巨頭Gazprom及俄鋁Rusal在內的多家能源與資源巨頭均曾探討此類融資,但自2022年以來尚未有任何俄企成功完成發行。這一現象揭示出中俄金融合作在技術可行與市場接受度間存在顯著落差。
市場參與者的風險規避是主要障礙。中國四大國有銀行及主要券商對承銷俄企債券持謹慎態度,銀河證券更自2022年起停止相關交易。境內機構投資者雖在法律層面未被禁止購債,但對潛在的二級制裁風險高度敏感。值得注意的是,俄鋁雖在2017年成功發行熊貓債,成為迄今唯一案例,但當前地緣環境已截然不同——Gazprom雖獲中誠信評AAA評級,仍難打消市場疑慮。
分析指出,俄企轉向熊貓債市場的核心動機在於降低融資成本。隨著西方資本市場關閉,俄羅斯企業融資成本飆升,而中國銀行間市場能提供相對低廉的人民幣資金。部分企業甚至考慮通過商品貿易協議重組貸款,以規避直接融資限制。但俄羅斯評級機構Expert RA警告,即便在「友好國家」框架下,制裁仍可能干擾支付清算等金融基礎設施運作,增加債務履約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