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5旬糖友體重破百 兩度心梗險奪命!醫示警「糖胖症」心腎共病風險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09月25日09: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
內臟脂肪過多可能導致慢性發炎,而慢性發炎被認為與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都有關。不少研究和臨床觀察也發現,及早減重有助於改善血糖問題,降低共病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55歲的范先生罹患糖尿病和腎功能異常,體重曾高達120公斤,卻因旅行社工作常出國,未規律服藥和回診。2018年他出現胸痛、氣喘,隨後經歷急性心肌梗塞,緊急裝支架救命,還意外揪出早期肺腺癌;去年再度發生心肌梗塞,又置放支架。此後他開始正視疾病,並在醫師建議下接受GLP-1藥物治療。目前觀察血糖和腎功能都趨向穩定,體重也降至92公斤。作為獨子的他感慨,高齡父母還需要照顧,自己不能倒下,以後會更珍惜健康。

全台近8成糖友合併肥胖 都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研發副院長黃群耀教授表示,像范先生這樣介於45歲至60歲的人,正好是心肌梗塞的好發年齡,卻又多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群」,承擔家中經濟壓力,常常將健康問題置於次要地位。而據統計,台灣約有250萬名糖友,近8成同時合併肥胖,也只有3成正在減重。

高血糖和肥胖都是影響心臟健康的危險因子。黃群耀理事長進一步說明,當患者同時血糖高又肥胖,代表代謝系統已失衡,可能引發高血壓、血管內皮破壞、血管栓塞,並增加心臟負擔。糖胖症患者發生心衰竭、心肌梗塞等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5倍,罹患冠心病、心血管疾病風險更是一般人的2倍。

心腎功能連帶受影響!美國糖尿病學會揭2治療目標

此外,心臟與腎臟功能會互相影響,例如心臟衰竭可能導致腎功能不好,反之亦然。黃群耀理事長指出,美國糖尿病學會(ADA)近期提出「心臟-腎臟-代謝(CKM)症候群概念」,最新治療指引已將「血糖與體重控制」及「心腎器官保護」並列兩大治療目標,建議臨床醫師須將患者的血糖、體重與心腎風險也納入處方考量。

內臟脂肪過多釀慢性發炎 及早減重改善血糖控制共病

內臟脂肪過多可能導致慢性發炎,而慢性發炎被認為與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都有關。不少研究和臨床觀察也發現,及早減重有助於改善血糖問題,降低共病風險。黃群耀理事長說明,體重若下降5%至10%,觀察到患者血糖與血壓隨之降低;體重減少10%至15%,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風險皆有望降低,如果達到15%以上,糖尿病、脂肪肝的進程有機會獲控制。因此,像是初期的糖尿病患者藉由飲食和減重控制,其血糖狀況可能可恢復到正常水平。

減重「三管齊下」 醫說明藥物治療新應用

黃群耀理事長表示,減重需結合飲食控制與生活型態調整,必要時可在醫師評估下配合藥物輔助治療。目前臨床上常見的控血糖藥物作用機轉,包括:SGLT-2抑制劑主要影響腎臟葡萄糖再吸收;GLP-1腸泌素藥物及GLP-1/GIP腸泌素藥物則與胰島素分泌、升糖素調節及食慾調控有關。近年來,臨床上也著重觀察上述藥物於體重管理的應用,並指出部分藥物可能在心臟與腎臟健康具潛在益處,提供醫師與患者更多治療上的彈性選擇。

心梗患者應關注復發風險 出院後「這些事」做好提升預後

黃群耀理事長分享,即使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獲搶救成功,未來仍面對一定程度的再次心梗和死亡風險,因此患者出院後的持續性照護也非常重要。借鏡波蘭,該國在推廣患者簡單的行為模式改變,如固定回診、復健、規律服藥等,就觀察到患者整體預後的改善。對於同時面臨糖胖症與心腎問題、可能對長期使用多種藥物感到抗拒的患者,黃理事長表示,目前透過「醫病共享決策」,讓患者了解自身處境並參與治療方針制定,期待以此提升患者的用藥遵從性。

查看原始文章

糖胖症控制不只靠血糖!醫揭早期介入關鍵 體重管理成治療重點

台灣健康醫療網

研究:炸薯條每週吃三次 糖尿病風險增2成!馬鈴薯「這樣吃」更營養

台灣健康醫療網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