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別忽視手勁變小!握力下降不只是因為老 恐是身心健康警訊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2天前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
若發現握力變弱,身體與心理同時發出的健康警訊。建議的積極做法可從情緒穩定著手,而運動是不二法門,可促進大腦分泌血清素、腦內啡等神經傳導物質,有效改善情緒,心情變好。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提拿物品、開瓶蓋到打掃家務,這些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動作都少不了握力的幫助,近年來「握力」已從單純的力量測量,演變為評估身體功能與健康狀態的重要觀察指標,尤其在高齡族群中更具意義。董氏基金會引述一篇2025年3月發表於《老化臨床與實驗研究》期刊的研究指出,憂鬱症、高血壓、糖尿病、阿茲海默症、骨關節炎等疾病以及日常活動困難都與握力衰弱有關;更值得注意的是,低握力與日常活動能力(如爬樓梯、穿衣及從椅子起身)間存在統計顯著的預測關係。

高齡整合照護以長者功能為核心 共六項全面評估老化狀況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提出高齡整合照護指南(ICOPE),建議以長者功能為核心,從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與憂鬱共六項全面評估老化狀況,其中任何一項退化都可能連帶影響其他功能,例如握力減弱與身體活動下降,可能與營養不良或社交減少有關,進而導致認知力、視聽功能的退化。

人體機能老化呈斷崖式下滑 不要認為老了沒力是正常現象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亦指出,人體機能的老化並非緩慢線性進行,許多研究發現,生理功能會在40歲、60歲與75歲出現三次明顯下滑,而一旦退化往往難以完全恢復。許多人誤以為老了沒力是正常的現象,但應積極態度面對老化,避免「默默接受」的被動心態。徐錦興教授建議,其實可透過規律運動與肌力訓練扭轉衰退趨勢。

握力反映身心健康現象 早期憂鬱症狀持續兩週以上應就醫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握力是反映人體健康現象的指標。當出現早期憂鬱現象時,常會對事物失去興趣、提不起勁、不想做任何事,進而減少日常運動,易導致肌肉量下降、骨骼負擔增加,容易產生行動不便,形成活動力下降的惡性循環。若發現握力變弱,可能是身體與心理同時發出的健康警訊。建議的積極做法可從情緒穩定著手,而運動是不二法門,可促進大腦分泌血清素、腦內啡等神經傳導物質,有效改善情緒,心情變好。

葉雅馨主任提醒,應留意早期憂鬱症狀,像是情緒持續低落、心肝頭或胸坎綁綁、食慾不振、行動與社交能力和以前相比明顯下降、經常感到疲倦或對生活感到無意義等,當症狀持續兩週以上,建議透過憂鬱情緒測量檢視目前的狀態,必要時尋求專業醫療求助。

查看原始文章

總是手滑握不住東西?小心是健康警訊!物理治療師推6招練握力

台灣健康醫療網

過年吃飽動起來! 「5動5健康」增強肌力、延緩失能

台灣健康醫療網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